【篇一】
介绍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以下简称“华杯赛”)是以华罗庚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始于1986年,是为了纪念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才创建的,是全国性大型少年数学竞赛活动,目前已经成功举办2xx届。
“华杯赛”的宗旨是:教育广大青少年从小学习和弘扬华罗庚教授的爱国主义思想、刻苦学习的品质、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普及数学科学。
“华杯赛”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xx届,全国有近100个城市,3000多万名少年儿童参加了比赛。“华杯赛”已经成为教育、鼓舞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和奋发向上的动力,深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喜爱。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蒙古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也相继派队参赛。
华杯赛分为小学中、高年级组和初一、初二组。
“华杯赛”一贯坚持“普及性、趣味性、新颖性”相结合的命题原则。赛制为每年xx届,每两年举办总决赛。
【篇二】
赛程与奖励
赛程
初赛:每年12月15日中下旬
决赛:每年3月14日中旬
总决赛:每年7月到8月
代表队组成:
(1)决赛一等奖中选拔初一组2名选手进入少年一组;
(2)决赛一等奖中选拔小学组2名选手进入少年二组;
(3)各代表队自主选拔总决赛当年小学六年级2名选手进入少年三组;
冬令营优秀选手组成:
(1)获推荐的冬令营初一组选手进入少年一组;
(2)获推荐的冬令营小学组选手进入少年二组;
奖励
决赛
(1)设个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教练员”、“优秀辅导员”奖;获决赛个人一、二、三等奖比例为本市参加决赛人数的36%。其中:一等奖为参加决赛人数的6%,二等奖为参加决赛人数的12%,三等奖为参加决赛人数的18%。
(2)获决赛一、二等奖选手的基层辅导教师荣获“优秀教练员”奖,获决赛三等奖选手的基层辅导教师荣获“优秀辅导员”奖。
(3)由各代表队将以上获奖人员情况汇总后上报组委会办公室,经审批后由“华杯赛”组委会统一颁发获奖证书。获一等奖选手名单将在“华杯赛”网站上公布。
总决赛、精英赛
(1)设个人金、银、铜牌奖,由“华杯赛”组委会颁发奖牌和证书。获奖比例为参加总决赛人数的70%(其余的30%由组委会颁发总决赛参赛资格证书)。其中:金牌每组10枚,共30枚;银牌每组20枚,共60枚;铜牌数=参加总决赛人数×70%—金牌30枚—银牌60枚。精英赛:设个人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为参加精英赛人数的90%。其中一等奖占20%,二等奖占30%,三等奖占40%,各组别荣获前三名的选手,分别颁发金银铜牌和证书和纪念品。佳解题能力奖:评选数名解题方法独特新颖者,颁发证书和纪念品。
(2)团体总分前20名的代表队由组委会颁发奖牌和证书。
(3)对组织参赛工作做出成绩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工作奖。
(4)总决赛获金牌选手的主要教练员(1人)获金牌教练员证书,获银牌选手的主要教练员(1人)获银牌教练员证书。
(5)竞赛结果将在“华杯赛”网站和《“华杯赛”通讯》及《“华杯赛”专辑》等媒体中公布。
【篇三】
华罗庚介绍
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华罗庚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专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地位,先后被译为俄文、匈文、日文、德文、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15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