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2016届高三3月一模历史试题
24.《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 )
A. 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
B. 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C. 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D. 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
25.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26.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 )
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27.雍正二年(1772) 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 )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
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
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28.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
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
29. 据记载,因感到“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广州地区及粤省士子,参加“群众的政治运动”,并因而“蒙昧启辟”、“渐知天下大局之事”,从此滥觞。这一现象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0. 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这表明( )
A.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作战 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D.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
31.据统计,在从1961年1月开始的两年半中,全国职工精减与录用相抵共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其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的好转
B.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农业生产
C.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
D.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发展
32.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B.体现了罗马法理性务实的精神
C.抑制了罗马帝国集权的加强
D.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33. 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 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政府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34. 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35.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反映了( )
A.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
B.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
C.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
D.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
4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 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 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 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示意图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8分)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7分)
材 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 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 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社会转型路径与模式,引用了如下公式:
R=(Mp+Ms)-C
其 中:R(result)为社会转型成果、成效或绩效;Mp(primordial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Ms(secondary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继发性推动力;C(counteractant)为社会转型进程中形成的社会阻力。
根据该社会转型数学模型,社会转型进程可能会出现的三种绩效状态:
(1)当Mp+Ms>C时,社会转型顺利推进。
(2)当Mp+Ms=C时,社会转型停滞不前。
(3)当Mp+Ms
运用16—19世纪中国或西方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社会转型中一个或多个绩效状态的公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5.(15分)历重大改革回眸
材 料 唐代的州,远小于秦、汉的郡,但是疆域广大,刺史的权力也极其有限,朝官不愿外任,“京官不称职,方始外出”,故地方吏治也难以清明。用遣使出巡的办法, 其使数年一出,如走马观花,使过*复生,无法真正起到监察地方的作用。景云二年,置都督府之议虽罢,却采取了置十道按察使的措施,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 察。按察使与以前的巡察使大的不同点是:京畿、都畿道由两御史中丞分别兼领,其余诸道按察使有的是由有朝畿的省、寺职衔者担任,有的是以驻在州刺史的身 份分领按察使,从而监察官与地方官融为一体。按察使成为中央派出的、常驻地方的、州之上道一级的监察官。道也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 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而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 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 亡。1913年10 月6 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袁世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912年至 1916年6月,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指出民国初期宪政的成就和困境。(7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宪政困境的原因。(8分)
47.(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 料 中国朝鲜半岛问题专家张琏瑰教授认为,当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署前,双方集团已意识到彼此都没有通过武力改变边界的可能,所以双方开始保持克 制。朝韩两方也认识到通过武力实行统一的代价太高,于是都放弃了武装统一的企图。尽管没有达成文字协议,但是已有了默契。到了1972年7月4日,朝韩双 方发表《北南联合声明》,确认朝韩统一应以和平方法实现,放弃战争。张琏瑰认为,朝韩间的小打小闹,是双方相互敌视政策的一个表现,也是出于双方内部政治 的需要,通过这些小动作,制造紧张局势,从而更便于统治,来显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而在朝韩百姓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敌意,这一点与中东的巴以矛盾完全不 同。
——摘编自赵毛兵《朝鲜半岛高危之下6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朝鲜半岛矛盾与巴以矛盾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半岛没有出现大规模战争的原因。(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 料 邓牧(1247—1306年),字牧心,浙江钱塘人。邓牧是中国宋元之际具有叛逆精神的进步思想家。因其对理学、佛教、道教均持反对态度,故又自号“三教 外人”。著有《伯牙琴》、《洞霄图志》。邓牧在《伯牙琴》一书中 ,多次提到“道”,表现了他对道的向往及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牧将自己对道的理解与对政治、人生、社会的思考结合起来 , 也正是为了解决宋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邓牧的异端思想主要体现在《君道》和《吏道》两篇文章中,猛烈抨击封建君主统治是“以四海之广, 足一夫之用”、“夺人之所好,取人之所争”、“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还对封建官吏害民给以无情的揭露,认为封建君主和官吏欺压百姓,造成“天下敢怨不敢 言,敢怒而不敢诛”的局面。向往出现“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君民间相安无事”的古代理想社会。
——摘编自邱树森《元朝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牧思想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牧思想社会影响的认识。(7分)
山东滨州2016届高三3月一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4.D 25.C 26.A 27.C 28.C 29.B 30.D 31.A 32.B 33.D 34.B 35.D
二、综合题
40、(25分)
(1)变化:教学内容由百家学说到儒家经典;办学形式由私学为主到官学与私学并行;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8分)
原因:唐宋变革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发展。(7分)
(2)共同: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开启民智,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近代化;(8分)
认识: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2分)
41. (12分)
示 例1:近代英国社会转型顺利推进。原动力:重商主义兴盛,殖民主义扩张与掠夺,工场手工业的发达,民主政体的确立,思想启蒙运动等;继发性推动力:自由主 义思想的发展,工厂制度的创立,科学技术的创新,议会改革等;社会阻力:守旧势力对改革的反对,传统文化保守
等。小结:略
示例2:中国明清社会转型停滞不前。原动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激发推动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工商皆本”等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阻力:清朝统治者愚昧自大,闭关自守;重农抑商;君主专制强化;文化专制。小结:略
示例3:对公式进行补充修改R=(Mp+Ms+Me)-C 或R=(Mp+Ms)×Me-C
Me(exotic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的外在拉动力。
评分建议:观点0-2分;说明0-8分;小结0-2分。
45.(15分)
(1)设立十道监察区;置按察使,由中央丞相及地方要员担任。(6分)
(2)对地方行政及司法有效监察,加强中央集权;改善地方吏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地方行政机构;完善监察体制,为后世分道监察提供了借鉴。(9分)
46. (15分)
(1)成就: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政党政治开始出现。(4分)
困境:国会参选人数不多;总统选举过程中充满暴力;内阁更换频繁,政局不稳定。(3分)
(2)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争权夺利;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政治素质较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8分)
47. (15分)
(1)不同:朝鲜半岛矛盾是国家统一(边界)之争,而巴以矛盾是民族、宗教矛盾,是历史遗留下的领土之争;(6分)
(2)双方都意识到和平统一的重要性;《北南联合声明》的约束;民众没有文化、宗教等深层次的矛盾;中国等国家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做出的努力。(9分)
48.(15分)
(1)以批判封建专制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向往古代理想社会;服务于社会现实需要。(8分)
(2) 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比较深刻,成为明清时期反专制的思想先驱。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只是以对古代理想社会的向往替代对现实的抗争,没能科学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