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计从业>导航 > 报考指南

统计师:2011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4)

2011-08-10 18:34:00 来源:帮考网

《统计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框架、内容;统计报表制定、管理与实施的过程。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一)周期性普查制度

(二)经常性调查制度

(三)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一、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相关法规依据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权限

三、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2.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3.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4.普查制度 5.经常性调查制度 6.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1.统计报表制度管理原则 2.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法规依据 3.统计报表制度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4.统计报表的法定标识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普查制度、经常性、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和特点;常用统计分类标准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

二、统计用区划代码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四、《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六、《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

七、《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八、《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统计分类 2.统计分类标准 3.统计分类标准化 4.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5. 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常用统计标准的类别及其主要内容、适用范围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基本单位的概念;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单位的概念

二、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

三、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各类单位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况和其他主要数据等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一、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基本单位 2.法人单位 3.产业活动单位 4.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1.基本单位统计的范围 2.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经济普查年份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生产活动统计的基本概念;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和实物量统计的主要内容;生产活动主要统计指标、效益指标的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生产活动统计概念

二、生产活动统计范围

三、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生产法增加值

(二)收入法增加值

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生产、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一、农业产品产量

二、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

三、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一、增加值率

二、工业产品销售率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生产活动统计的概念及范围 2.各门类生产活动统计的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1.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及各行业总产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工业生产、销售、库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批发零售贸易业的购进、销售、库存额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4.生产法增加值与收入法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区别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1.生产活动实物量统计的基本概念 2.农业产品产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3.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4.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增加值率、工业产品销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 能源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能源统计的概念、统计范围、主要统计内容、统计指标、统计原则及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能源统计的概念

二、能源统计的研究对象

三、能源统计的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能源购进统计

二、能源消费统计

三、能源库存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能源统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1.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概念 2.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统计范围、核算原则及计算方法 3.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等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 财务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及作用;财务统计的主要分类;企业财务统计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财务主要统计指标的概念及其资料来源。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

二、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

二、企业损益财务统计

三、企业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主要指标的内容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财务统计的概念 2.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1.企业财务统计指标的分类及其作用 2.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企业损益财务统计和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的概念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统计的内容 4.收入、成本及费用、利润及分配统计的内容 5.工资、福利、增值税统计的内容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及其内容

第七章 劳动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劳动统计的主要内容;主要指标的概念、定义、范围和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劳动统计研究对象

二、劳动统计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一、从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二、在岗职工的概念和范围

三、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和方法

四、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

五、从业人员的变动统计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一、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二、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三、城镇失业率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一、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和范围

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统计

三、平均工资的计算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劳动统计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期末人数、平均人数、长期职工、临时职工等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原则、统计范围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1.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的概念 2.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1.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 2.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的概念及构成 3.工资总额包括的各项指标的概念及内容 4.工资总额不包括的范围 5.平均工资、平均实际工资、平均实际工资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基本概念、工作任务及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作用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统计

二、投资完成额统计

三、资金来源统计

四、新增固定资产统计

五、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统计

六、房屋建筑面积统计

七、投资经济效益统计

八、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固定资产的概念 2.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概念及构成 2.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概念及构成 3.新增固定资产的概念及条件 4.新增生产能力统计的主要指标 5.房屋建筑面积统计的主要指标 6.投资经济效益统计的主要指标 7.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的分类 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价格 9.新增固定资产的计算条件和计算方法 10.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统计从业大纲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