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一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2.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二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地主见了鸡,立刻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3.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三
一天,“团”偶遇了“员”,热情地打招呼:“你好啊!圆!”然而“员”却表示不认识他。“团”回忆道:“我们之前还一起去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现在天气一热,你就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这个关于“团”与“圆”的汉字故事,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汉字的生动与有趣。4.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四
一个叫“戈”的老兵有三个孩子,他们分别叫做“载”、“裁”和“栽”,三兄弟在外貌上特别象,再加上有共同的爱好,又常常在一起,外人很难分辨清楚他们谁是谁。不过他们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只要仔细观察,还是能分得开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首先外表上,他们都和他们的父亲“戈”很相象。同时三个人的额头上都长着一个像“十”字一样的胎记,而且这个胎记的颜色都是紫红色,所以一般人很难分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共同之处还体现在三兄弟都特别喜欢玩兵器,特别喜欢比试“戈”,所以尽管他们都有自己要做的事,但总是戈不离身,难怪别人要分不清他们了!
其实,“载”是个司机,所以他总是开着车;“裁”是个裁缝,身上总带着他做的衣服;“栽”是个木匠,平时手里总拿着一把木制的小尺子。如果知道这些,看见他们就不难分辨了。
他们三兄弟特别团结,三个人穿的衣服都是“裁”做的,三个人家里的家具都是“栽”做的,而“栽”和“裁”出去玩都是“载”开的车……
老兵“戈”看着三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又都那么团结,而且平时又受别人特别的注目,所以特别的高兴。三兄弟也觉得自己有个好父亲“戈”,有和自己一样长着“十”字胎记的好哥哥或好弟弟、大家彼此又有共同的爱好而感到特别的幸福!
5.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五
爷爷站在书桌旁写毛笔字。元元看见了,惊奇地问:“爷爷,您是在画鸟吗?” 爷爷说:“我是在写古代的‘鸟字。”元元不明白,又问:“怎么像画画儿呢?”爷爷说:“开始,人们只会用图画出事物。像大山,当时就画一座山;像羊,当时就画个羊头,后来慢慢写成了‘山’和‘羊’。”
元元又问:“有些意思画不出来,那怎么办呢?”爷爷笑着说:“古代人很聪明,他们把两个字合在一起,就造出了一个新字来了。像‘口’和‘鸟’合在一起表示鸟叫的意思,就是‘鸣’字;在‘木’的左边加上单人旁,表示人靠在树边休息,就是‘休’字。”
元元听了,佩服极了:“古代人真是太聪明啦!”
6.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六
从前,古代有一个人名叫仓颉。他是个爱动脑子,很聪明的人。他的兴趣就是造文字。每天,他把看到的许多的东西编成文字。有一天,仓颉从外面回家,看到他的儿子趴在门上偷听他爷爷和奶奶在里面说话。仓颉突然想到造一个字,就是“闻”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听。
还有一次,仓颉到山上,经过山谷,看到泉水哗哗地从山上流淌下来,像是流不尽似地。于是仓颉又发明了“源”字。
那一天,仓颉的朋友请他到饭店吃饭。仓颉和他的朋友一起喝酒。突然,不知从哪里跑出一只老鼠,蹿过桌面,把酒杯的酒给撞撒了。仓颉眼睛一亮。有造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酒”字,杯子里有酒。另一个是“撒”字,杯子里没有酒,全倒光了。
有一次,仓颉很早起来,他看到太阳在树木的上面。于是,他又造了一个字,就是“早”字。
仓颉造了许多有趣的汉字。后来,这些汉字不够用,仓颉的弟子们又帮他造了很多的汉字。这些汉字一直流传到现在。
7.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七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
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8.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八
自古有一句俗话说:“秀才认字,念半边。”认字念半边,很容易出错,这句俗话是用来讽刺“白字先生”的。
有一个周姓秀才,就是一个认字念半边的。有一次与一个姓陈的互递名帖(名片)。
周秀才看了一下对方的名帖说:“东兄,久仰,久仰。”
姓陈的也看了一下手中名帖,拱手说道:“吉兄,久仰,久仰。”
周秀才听了不高兴,说道:“我明明姓周,你怎么扒了我的皮?”
姓陈的回应道:“我明明姓陈,只许你割我耳朵,就不许我扒你的皮?”
9.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九
两位读书人一起去占卜。其中一位先写了一个“串”字给算命的拆字先生看。拆字先生认为“串”可以分解为两个“中”字,这一年他一定能够高“中”两次(科举考试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阶段,有时一年内可以有不止一次的等级考试)。
这时另一位读书人也想得到几句恭维,也写了同样一个“串”字。
不料拆字先生板起面孔说:“阁下不但不能高中,而且即将灾祸临头。”
那人询问原因,拆字先生回答道:“刚才那位先生是无意中写的‘串’字,阁下则是故意书写的。故意,就是‘有心’。‘串’下有‘心’,成了‘患’字,就是将有祸患了。”
后来,前一位读书人果然连中双元,而后一位读书人则因考试作弊,犯了欺君大罪,被下狱。
10.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十
“天”字属于象形字。因为人的头顶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个突出人物头部的人形。后来表示人物头顶的圆形或方形被简化成了一横,慢慢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写的“天”字。古时候杞国有个人,看到天就担心天会掉下来,看到地就担心地会塌下去。整天愁眉不展,提心吊胆的。
有个智慧的老人就跑去跟他解释说:“天不过是积累起来的气体,到处都有。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离不开它,我们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为什么还会怕天掉下来呢?”
那个杞人听了,狐疑地问:“天如果真的是气体堆起来的,那日月星辰挂在上面,就不会掉下来吗?”老人笑笑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聚集而成的啊,不过是它们能发光罢了。”杞人沉思了一下又问:“那要是地塌下去又怎么办呢?”那个老人又解释道:“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你整天在地上走来走去,踩踏着泥土,不是很牢固吗?又为什么要担心它会塌下去呢?”经过了这一番解释,杞人终于明白了,心头的千斤重担也放了下来。以后就过上了轻松安逸的日子。
11.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十一
“月”字也是一个象形字。因为古人发现月缺的时候多,月圆的时候少,所以用一个弯弯的形状来表示月亮,也为了与“日”字区别开。有的中间加了一个点儿,来强调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点儿的。现在的“月”字可就不那么像月亮了。晋武帝时期,有个叫满奋的人,他是三国时魏国名将满宠的孙子,因为叔叔满伟被削去了官职的事而忧虑重重,做事特别小心谨慎。
一天夜里,继位不久的司马炎叫满奋入宫议事。议事时司马炎发现满奋神情紧张,嘴唇都在发抖,就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满奋回答说:“外面风很大,我觉得很冷”司马炎笑着说:“外面虽然风大,可隔着琉璃屏根本吹不进来,怎么会觉得冷呢?”满奋听了,不由得红着脸说:“我就像是南方怕热的水牛,看到月亮还以为是太阳,就忍不住喘起气来。请陛下宽恕我的失礼。”司马炎因为满奋说了实话,所以并没有怪罪他。
后来“吴牛喘月”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过分害怕,导致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12.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十二
杨修是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 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
13.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十三
一天,苏东坡到妹夫家走亲戚。妹夫秦少游举办酒席,宴会上举杯祝酒,顺口吟出一首绝句诗,一则字谜:“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保。”席间,苏东坡一听就附和,微笑着说:“我有一物分两旁,一边好吃一边香,一边上山吃青草,一边入海把身藏。”这时,苏小妹文思敏捷,脱口而出:“我有一物生得奇,半身生双翅,半身长四蹄。 长蹄跑不快,长翅飞不起。”他们三人说的都是同一字,你猜到了吗?
14.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十四
一字联是字数最少的对联,看起来简单,但要编制出拱桥的联语,却很不容易。最为经典的当属墨对泉了。传说在清咸丰年间,有一位才子出了一个一字联求对,曰:墨。很多人都答过,但均不巧妙,最终只有一人对:泉。此对句十分工巧:墨上下拆为黑和土,泉上下拆为白和水,世人称为妙对,千古流传至今。15.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十五
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做了一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16.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十六
相传古时候我们还没有字,只能靠结绳来记事。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见一只大龟的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想知道花纹有什么意义。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最终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17.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十七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正统女皇帝,她称帝前,想要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自己造便造一个字,认为自己就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所以就有了“曌”字。“曌”同“照”,不仅寓意好,还好听,武则天特别喜欢,在她称帝前一年就改名为武曌。这便是曌字的由来,且依旧沿用至今。18.五年级汉字趣味小故事 篇十八
从前,乡下有个富财主,因他祖祖辈辈都是文盲,所以他决心让自己的儿子念书识字。儿子学了三天,分别学会了一、二、三,之后儿子仿佛悟到了什么,就兴高采烈地告诉父亲自己学会了。财主见儿子聪明,就辞退了先生。过了几天,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就吩咐儿子一大早起来写个请帖。儿子满口答应,但直至太阳偏西,儿子还没写好,就亲自去催促。财主刚进门来,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正拿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对父亲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母亲的木梳,到现在才写了不到3000划!万字真难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