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2、想想课文中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有良好的语感。
4、学会用“虽然……但……、几乎”各写一句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书写等方式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以及人鸟共同就餐的壮观景象。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课文中哪些情景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链接:
日内瓦是瑞士的旅游城市。它依山傍湖,风景秀丽,四季温暖。日内瓦以旖旎(yǐ nǐ)的风光赢得了“花园之城”的美称。同时,它又是个的国际性城市,许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洲总部、世界贸易组织及国际红十字会的总部等)都设在这里。
教学过程
自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我能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钢筋、收割、赴宴、邪念”等词语。
3、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还要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
(1)我要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我学会了生词,我要把易错字再写写。
(3)我会认读:
钢(gāng )筋 (jīn) 镶(xiāng)嵌(qiàn) 市政(zhèng) 赴(fù)宴 偏僻(pì) 尊(zūn)严 贵贱(jiàn) 滥(làn)杀 几乎 联(lián)合国 错落有致 毫不戒备 闻名遐(xiá)迩(ěr )
(4)我能联系课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2、再读课文。
1、我要弄清课题《让它们自由生息》的“它们”指的是
“自由生息”的意思是
2、读了课文,日内瓦除了美丽,还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3、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它主要写了什么?
4、我还有问题要提:
交流展示:
对学:
1、认读生字,提示易错字。
2、认读词语,理解意思。
群学:
1、交流上述的问题。
2、组内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当堂检测:
1、积累词语,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镶嵌 湖畔 偏僻 滥杀 撒落 湖光山色 尊严 闻名遐迩
毫不留情 毫不戒备 错落有致 花花绿绿 水火不相容
2、比一比,再组词。
筋( ) 剪( ) 栽( )
精( ) 箭( ) 载( )
贱( ) 联( ) 赴( )
钱( ) 连( ) 赶( )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内瓦的美丽,懂得要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我会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日内瓦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及热爱的精神。
3、我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自主探究:
1、细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思考:
(1)我发现第2自然段和第3、4自然段是 关系。
(2)在日内瓦,人们是怎样对待野草的呢?(抓住重点字、词、句,品读、勾画、批注)
(3)你是怎么理解“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上,野草高高地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地守护在外圈,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这句话的?
(4)你又是从哪里看出野草和人工栽种的草皮没有贵贱之别的呢?(抓住重点字、词、句,品读、勾画、批注)
3、读课文第5、6自然段,想想:
(1)在日内瓦还有什么是其他国家所见不到的景象?
(2)那么从哪些地方看出鸟儿在这里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抓住重点字、词、句,品读、勾画、批注)
合作交流:
群学:交流自主学习内容。
展示:
1、你是怎么理解“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上,野草高高地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地守护在外圈,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这句话的?
2、你又是从哪里看出野草和人工栽种的草皮没有贵贱之别的呢?
3、那么从哪些地方看出鸟儿在这里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
拓展提升:
学习本课后,你一定有很多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一下吧。
(悄悄话:下面方式供你选择哟)
1、日内瓦人对野草和鸟儿的这种态度,你赞同吗?联系你周围的环境,谈谈你的想法。
2、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可以再读读课文中你感兴趣的地方,抒发自己学文的感受。
课后检测:
1、 句子转换。
(1) 但见小小生灵这般对人毫不戒备,谁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呢?
改为陈述句:
(2) 难道仅仅为了这,你就不好好读书吗?
改为陈述句:
2、 用“虽然……但……、几乎”各写一句话。
3、 找出句子中意思相反的词语,写下来。
(1)野草和人工栽种的草皮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别,没有贵贱之分。( )
(2)他做任何事情都那么认真,一点儿也不马虎。 ( )
(3)平时热闹的市场,今天很冷清。 ( )
(4)他从来不轻易做出决定,总是会慎重考虑。 ( )
温馨提示: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2.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有趣的汉字、词语超市、写字板、阅读欣赏
教学程序:
一、有趣的汉字:了解汉字的一字多音。
1.学生读一读各组词,注意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
2.查找工具书,了解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积累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读一读与“勇气与正义”有关的成语。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三、写字板。
1.学生发现写字板中六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写的时候应该重点留意的笔画。
2.学生汇报发现所得。
3.学生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写字情况。
四、阅读欣赏:《儿童和平条约》。
1.学生自学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难字词的意思。
3.学生交流阅读体验。
4.写一写自己深的感触。
5.完成词语库的积累。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关注世界儿童)
学习程序:
一、提前布置。
学生准备:分组搜集反映世界儿童生活和命运的文字、视听资料。
二、主题班会或出板报。
1.分组推选口头或书面汇报的学生,完成任务。
2.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质疑,展开互动。
三、活动小结,布置习作。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习作写信)
学习程序: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回顾活动过程。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把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学生习作情况,随时评价,并及时指导困难生的习作。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讲评习作)
学习程序:
一、引导学生自评
将你的习作读一读,重点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标点符号,还可以增减一些内容,对文章进行润色。
二、引导学生互评
同桌之间或者好朋友之间交换习作,互相评价。
互评重点:发现对方习作的优点;帮他提建议,如错别字、内容方面等。
三、教师点评
1.教师评介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
2.教师以两三篇不同程度的习作做范本,引导学生共同点评,教师作引导讲评。
3.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板块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课件
(1)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2)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3)筛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①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②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③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④全班交流。
⑤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总结了这一单元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朗读。
版块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驻扎蛀虫拄拐
捐款娟秀手绢
花苞冰雹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教给学生字的组成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
②蛀
③拄
(1)战士们日夜()守着祖国的边疆。
(2)()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牙了。
①娟
②捐
③绢
④涓
(4)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5)一股()()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6)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钱。
(7)老师的板书,字迹()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仿访纺)
板块三:词句段运用
(一)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读一读,找规律。
(1)读成语,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一不做,二不休: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
一是一,二十二: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三下五除二: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落。
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2)用“一不做,二不休”和“三下五除二”造句。
到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拼了。
他三下五除二地解决了问题。
总结:这些词都是成语典故,都有一定的含义。
(板书:成语典故)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一两个说句子。
(我不敢说是对他特别熟悉,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妈妈三下五除二就把几间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了。)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含有数字的成语还有很多。
三思而后行、一物降一物、一字值千金、三寸不烂之舌、五十步笑百步。
一步一个脚印、三句话不离本行、一发不可收拾、三过家门而不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成语和用运成语的能力。
(二)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照样子写一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样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2)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板书:设问句自问自答)
2、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3、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二,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名言警句。
二、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说意思。
①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②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③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④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⑤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3)()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积累、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字加油站”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举形声字的词语,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词句段运用”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成语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成语的意思,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并让学生们运用,加以巩固。
不足之处:
在讲授“日积月累”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主动发现同音字,并正确使用,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科学名言,从中体会名言的含义。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感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收集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在本组课文中,我们从《呼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文章中,了解到科学的威力和奇迹。今天,我们就畅想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呢?
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可以说说未来的生活、学习,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说。
2.小组交流:
前后两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交流时可以互相问学,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介绍得好的,大家感兴趣的到班上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畅想真神奇、真美妙!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如果要想使你们的幻想成为现实,必须现在好好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让幻想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同学们大胆畅想了未来世界,有许多奇思妙想很有新意,今天我们就把这美好的幻想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学生讨论。
2.教师补充: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可以奇思妙想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自己设想、创造的。
3.习作方法指导:
①叙述想象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②记叙中要具体,特别是想象的事物特点要写详细。
③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学生自己交流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点?全班交流。
6.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7.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符合词义,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广告乱改成语。
5.小结:注意区分同音字。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科学名言
2.交流:你从科学名言中了解了什么?
3.小结:这些名言,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怎样,同时,教育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信息?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科学在身边》手抄报。
5.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五
设计理念:
着力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用心去读书、用情去体验,让学生真正读进课文里去,把课文读进自己的心里去,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9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体会课后习题3中带点的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能积累下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3、读懂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能通过朗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示课题,质疑《触摸春天》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随学生回答,板书:春天)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到校园里去找春天,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怎么找到的?(请多名学生说说)
学习的方法莫过于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带学生寻找春天,既积累了语言,又调动了情感,使学生上课时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从学生已知的入手,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拉近了文本与生活、学习与生活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
2、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去观赏春天,用耳朵去聆听春天,用鼻子去嗅闻春天,用嘴巴去描述春天。然而,有一位女孩却要用双手去触摸春天。(板书:触摸)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触摸春天》。请大家读课题,一定能读出不少疑问。(指名交流)
二、走进《触摸春天》,整体把握全文
1、是的,春天可以看,可以听,可以闻,可以说,难道还可以触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这样的说法,表达你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出示)
2、学生浏览课文后,指名说。
安静(谁)在用手(心)触摸花、蝴蝶(春天)。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盲童安静。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于此。
3、仅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要想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用心读书、用情体验。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4、检查读书情况,教师相机点评。
三、品读《触摸春天》,读出个人感受
1、同学们,请选出你感兴趣的部分默读,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2、读好了吗?问题想好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以下重点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感受。
3、出示第三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什么地方触动了你的心,打动了你的情?
(2)你理解“穿梭”吗?能来表演一下吗?(请学生在桌子之间的过道表演“穿梭”)
(3)安静是个盲童,盲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再请刚才表演的同学闭上眼睛再“穿梭”给大家看看。学生各自谈感受。
在阅读中,只有用心去读书、用情去体验,才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近主人公,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
(4)从“穿梭”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5)一个盲孩子能够这样穿梭于花丛之中,这样地喜爱她根本看不到的、也不曾看过的鲜花,着实令人感动!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令你感动的吗?
(6)(随着学生的回答,给“极其准确”加点)从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指名交流)
(7)指导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什么地方触动了你的心,打动了你的情?
(2)(随着学生的回答,给“竟然”加点)“竟然”这个词用得多好,这是作者所没有想到的,他没有想到什么?
(3)用作者的话说——这真是一个奇迹!(给“奇迹”加点)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
(4)同学们,如果你是安静,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朗读慢慢体会体会。(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配乐朗读安静拢住蝴蝶的语段。)
(请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对主题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5)是的,这种经历、这种体验,安静以前不曾有过,此时此刻,她是多么惊讶,又是多么激动!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走进安静的内心,和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学生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出示第六自然段。
(1)就请你把这种感动告诉大家。(读第六自然段)
(2)“安静”所感受到的春光是什么样的?(指名交流)
(3)(出示蝴蝶飞翔的画面)教师读: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给“张望”加点)同学们,你们说,安静能望见飞走的蝴蝶吗?(引导学生讨论:看不见,因为她是一个盲人;看见,因为她在心里已经看见了)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预设一些冲突,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争论中认识得到升华。
(4)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再读《触摸春天》,感受生命美好
1、同学们,这篇课文能够触动我们的心,打动我们感情的地方太多太多。其实,安静是在用她的心读懂春天,作者是在用自己的心读懂安静。你们都读懂了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试着用这样的语言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出示)
2、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是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配乐出示舞蹈《千手观音》图片)同学们一定对这些图片不陌生吧,还记得它是什么节目吗?站在前面的这位叫邰丽华,她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节目表演得精彩,更是因为表演这一节目的演员都是聋哑人。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出如此精彩的缤纷世界,并把它献给了亿万观念,感动了亿万观众。
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主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5、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句话。(生读:“谁都有……缤纷世界。”)
6、同学们,触摸春天的安静是个盲童,表演《千手观音》的演员们都是聋哑人,虽然他们的身体有缺陷,但是,他们依然像正常人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为自己也为社会弹奏着动听和谐的生命乐章。
五、走出《触摸春天》,热爱永恒生命
1、搜集有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资料,办一份小报。
2、读了文章,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中队主题会,主题是:我们的生活如此缤纷。
(以上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个性化作业,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6.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数:
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异 字义:另外的;别的。异乡 怪异 奇异 惊异
倍 字义:加倍更加。倍加 成倍 加倍 事半功倍
茱萸: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正音字:茱萸(zhū yú)
释词:忆:想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诗人。
【今译】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每地重阳节在时候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想想家乡的兄弟们正在登高远望,都插上茱萸发现就少(我)一个人。
教学设计(A案)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当时正直重阳节,他的家人在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而诗人独自过节,显得十分孤独。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课件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
4.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5.配乐吟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教学设计(B案)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7.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七
观潮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层次清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思考·练习1、2、3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第1题侧重于潮来之前,第2题侧重于潮来之时,第3题侧重于结合句子理解潮来之时的情景。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还引导学生从江面的景色、观潮的人群两方面来理解,从大潮到来前江面异常的平静和人群的企盼,预示壮观的大潮即将到来。课文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哪些特点?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声音和样子的语句,来体会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句的训练。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一条白线,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白线。怎么会形成一道白色城墙一题,要让学生理解,由于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潮波受到约束而潮头涌起,如同白色城墙,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涛比作千万匹奔腾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本课生字中的若、罩、逐、颤、涨、镇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昂的左下方不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四,不要错写成曰。
【背景材料汇要】
①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410公里。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②钱塘江大潮经过的录相片或软件。
8.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八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七册《21 搭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字词: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 理所当然 俩人
(1)理解“谴责”的意思。
(2)通过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理解搭石对于家乡人的重要性。
(3)理解“人影绰绰”中“绰”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课文思路)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验:
1、再读第一段,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2、搭石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么美,他觉得,搭石——(引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那你觉得搭石这处风景美在哪儿呢?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想象着那是怎样的画面,批注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4、交流汇报:
(1)第二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想象: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②追问:你不是急着赶路吗?
③小结: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有感情的朗读)
(2)第三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②协调有序:我们合作读文,体会“协调有序”(配乐朗读)
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同学们,刚才走搭石的时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④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配乐齐读)
(四)总结:
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那么,搭石上还有哪些美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9.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深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一、分步板书课题,唤起阅读期待。
师:请看老师写字(转身在黑板上写“虎”字)。先写一个“虎字头”,再写一个“几”,这个生字大家肯定会读。
生(齐读):虎。
师: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笔?
生:“横钩”的.“钩”别忘了。
师:对,这一钩就是老虎——
生:尖利的牙齿。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书空)
师:给“虎”组组词看。
生1:猛虎。
生2:狐假虎威。
生3:狼吞虎咽。
……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词,爬山虎(在“虎”前面板书“爬山”),齐读。
(学生齐读)
师:见过爬山虎吗?
生:没有。
师:听说过吗?
生:也没有。
师:那就听老师介绍一下,爬山虎不是动物,而是一种藤类植物,它能牢牢地巴在墙上,往上爬。
(学生一脸惊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爬山虎有关。——爬山虎的脚(板书:的脚)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了课题就知道文章会写些什么?
生1: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生2: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课文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呢?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一下,然后别停下,继续读。读好两次,就伸出两个手指头。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谁的读书效率高。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站在一旁和学生一起读起来)
师:停,我看到了,快的同学已经读了三遍,大多数同学也已经读完两遍。建议大家要向读得快的同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请第三组同学开火车读。
(课件显示: jīng bǐng zhú chù hén jūnyún
嫩茎 叶柄 逐渐 触角 痕迹 均匀)
(生开火车读)
师:要注意把后鼻音、翘舌音读准。齐读两次。
(生齐读)
师:本课多音字较多,下面是带有多音字的短句,第一组开火车读读看。
(课件显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触着墙、蛟龙的爪子)
师:这些多音字中,哪个字的读音特别?
生:爪(zhǎo)。
师:(指着“爪子”)这个词我们以前怎么读?
生:爪(zhuǎ)子。
师:是的,譬如小鸡的爪子。什么时候读“zhǎo”?
生:很凶的时候。
师:对,凶猛的兽类和禽类的脚就是爪(zhǎo)子。哪些动物有爪(zhǎo)子?
生1:老虎。
师:老虎的爪子。
师:这些动物十分凶猛,爪子十分有力。有一种植物,它的脚也十分有力,能牢牢地巴在墙上,所以取名叫爬山虎。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没被请到的就当小评委,听听他们生字词是不是能够读正确。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生:3-5自然段。
师:那么1-2自然段是写什么?
生: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多。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茂盛”。
师:自己读读第一段,看看你能从哪些词当中体会出爬山虎多?
生1:满是。
生2:占了一大片。
师: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爬山虎多,长得茂盛?
(指名一学生读)
师:你们感受到爬山虎多,长得茂盛了吗?
生2:感受到了。“一大片”拖了长音,表示面积大。
师:你真会欣赏!相信你也能读好,来试试。
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叶美”。
师: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默读,划出表示叶子特点的词句。
1、品“嫩”
师:谁来读?
生1: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快,“不几天”就长大了。
生2:爬山虎叶子长得嫩。
生3:爬山虎嫩叶颜色很美。
师:读读句子,圈出带“嫩”的词语。
(生圈出“嫩红、嫩绿、嫩芽”三个词)
师:齐读这三个词。
(生齐读)
师:连用三个“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太嫩了,太美了。
生2: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嫩得可爱,让人顿生爱怜之情。
师:(对生2)你很会读书!你来读一读。
生2:“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你的声音嫩嫩的,真好听!女同学一起读。
(女生齐读)
2、品“齐、密、匀”
师:叶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叶子长得均匀。
师:均匀得没有——
生:重叠起来的。
师:也不留——
生:一点儿空隙。
师:“隙”是裂缝的意思,你见过吗?
生:见过,墙上,很细很细,就像一条细线。
师:从“不留一点空隙”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叶子密
师:叶子密得——
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还从哪儿看出叶子密?
生:“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铺就是……
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吗?
生:(点点头)
师:我们平时说铺——
生1:地毯。
师:铺——
生2:床单
师:这儿用“铺”,就是说叶子好像给墙铺上了——
生(齐):地毯
师:铺上了——
生(齐):床单。
生3:铺上了绿锦缎。
生:我还体会出叶子长得整齐,一顺儿朝下
师:看课文插图,这就是一顺儿朝下的叶子,叶尖全部指向——
生:地面。
师:没有一片朝其它方向,这就叫——
生:一顺儿。
师:现在同学们全部面向老师坐着,这也叫“一顺儿”。就这么一句话,你们就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真会读书,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品“绿”
生:叶子还很绿。
师:你知道哪些绿?
生1:嫩绿。
生2:深绿。
生3:浅绿。
生4:墨绿。
生5:翠绿
师:同学们词汇真丰富。课文中说“绿得那么新鲜”,怎么理解?
生1:就是很绿很绿,绿得要滴下油来。
师:苍翠欲滴。
生2:看了让人非常舒服。
师:令人心旷神怡的绿。
生3:让人眼前一亮的绿。
生4:叶子很干净。
师:毫无杂质的绿。
生5:好像很有生命力的绿。
师:生机勃勃的绿,苍翠欲滴的绿,让人看了非常舒服。男同学齐读。
男生(齐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鹇,看着非常舒服。”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觉得非常舒服。
4、品“美”
师:“看着看着,忽然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好看得很”就是——
生:很好看。
师:为什么要写成“好看得很”?
生1:好看得很,就是比好看还好看。
生2:强调了好看,好看的程度很深。
师:看来你们聪明得很。让我们去看看好看的风吹叶动。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在向我们摆手,好像在打招呼。
生2: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在随风舞蹈。
生3: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跳芭蕾舞的姑娘,那裙子一上一下舞动。
生4: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波浪涌向远方。
师:老师看到这画面,不禁想起李清照的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多美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1:“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把“好看得很”读得很重)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1:叶子太好看了。
生2: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将“好看得很”读得很轻。)
师:看来你是陶醉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一部分学生将“拂”读成了“吹”。)
师:能将“拂”读成“吹”吗?
生1:不能,“吹”比“拂”用力。
生2:“拂”是轻轻地擦过。
生3:就像妈妈抚摸孩子。
生4:爬山虎的叶了很美,风也喜欢它,所以轻轻地拂一下。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风亦有之”呀!来,把喜爱之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去欣赏那墙爬山虎。
(生齐读第二段)
师:现在你知道叶老为什么要写叶子了吗?
五、拓展阅读,再度唤起阅读期待。
师:同样是写爬山虎,同样是写叶老家的那墙爬山虎,同样是写爬山虎的绿叶,另一位作家却是这样写的:(出示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两个语段)
(教师先自己读,然后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过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没有?
生1:爬山虎的叶子很绿,绿匆匆,绿得沉郁。
生2:爬山虎太绿了,绿得让阳光都变成了绿色。
生3:爬山虎很有活力。
师:这绿绿的爬山虎,这充满活力的爬山虎,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男生读第一个语段,女生读第二个语段。
(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的这两段话就选自我们这本书的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满脸的兴奋)
师:同学们,同样的爬山虎,同样的绿叶,在不同人的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韵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同,但又是都在用心观察。下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去观察绿叶背后的爬山虎的脚。下课!
(总评:这可以说是一堂“即时生成”的课,因为执教者是为自己参加的一项考核评比活动而上的。而且是头天下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上课内容,第二天就上的一堂课。但是,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素,使得这堂课异彩纷呈,亮点多多。突出的是四个字:朴实,纯真。说它“朴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课的“风貌”。整体看,一点花俏都没有,平平实实,自自然然。就连时髦的课件,也只是在课当中稍作“点缀”。这自然令我们想起一句话来:“简简单单教语文。”二是课的“效果”。应该说课的效果是明显的,无论是字词的掌握、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的处理、活动的生成,甚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是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这又不免让我们想起另一句话来:“实实在在教语文。”说它“纯真”,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窥视:一是师生的“配合”。在课上,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对话自然,互动顺畅,课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当然,这跟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不无关系。二是师生的“表现”。教师真诚、真切,学生放松、轻松;教师有情、有心,学生用功、用心。在课的行进过程中,师生丝毫不紧张,不拘谨,但也不忙乱,看上去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进行着娱乐活动。另外,在课的一些环节、细节的处理上,也分明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功底的扎实和教学技艺的精湛,如:导入时揭题的新颖别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和方法的暗示,以及朗读本位、阅读期待等教学新理念的体现,都无不令人感到执教者的“非同一般”。)
10.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十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学生:放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