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 篇一
从这里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被分封于各地的诸侯王基本上没有独立管理国家的能力,全靠周王室制室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来管理封地。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特别是周幽王身死,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以郑国、齐国、晋国、楚国等诸侯国不断强大,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国没有任何威慑力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宗法制度的崩塌
西周初期,周王室不仅出台了各方面的典章制度,也在殷商继承制的基础上,完善了宗法制度,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周天子在选择王位继承人的时候,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嫡长子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是为太子。其余的嫡子及庶子被称为公子,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依次类推,在诸侯国内,诸侯王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其庶子被封为卿;卿之庶子被封为大夫;大夫之庶子被封为士;士的庶子则成为了一般的平民。
我们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来,诸侯、卿、大夫、士的权力虽然逐级递减,但是其数量却是逐级递增,而这些人由于出身的原因,即便成为平民以后,其文化水平也要比普通的平民或者奴隶要高很多。这些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一定不会自我堕落下去。他们一部分就会去投靠贵族,成为贵族公子的(比如战国四公子)的门客;还有一部分在投靠无门的情况下,就凭借自己的学说,去游说诸侯王,得到他们的重用,孔子、商鞅、墨子、苏秦莫不如此。
由于周王室的衰落,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各诸侯王的任何威慑,诸子百家们只要能让诸侯王们接受,身份马上就能得到巨变,比如,苏秦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被燕文公赏识,最终顺利游说六国,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试想,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各诸侯王有绝对权威时,苏秦敢在诸侯国之间游说吗?又有哪个诸侯国敢重用苏秦?
正是由于周王室的权威跌落神坛和宗法制度的崩塌,让处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有了改变命运和身份的机会。他们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思想,也想让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能被统治阶级所采纳。竟然在不经意间催生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轴心时代,绝对称得上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奇迹!
2.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 篇二
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在中国思想,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
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
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
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
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
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山东曲阜)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河北北部、山东临淄)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的逻辑学领域。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追本溯源,取其精华,自然大有裨益。
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这三百多年间里,在我国大地上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们被后世分为儒、道、墨、法、兵、农、名、阴阳、纵横等流派,所以称之为先秦诸子百家或者百家争鸣。
在先秦诸子中,尤其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最为出名,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韩非、李斯、老子、庄子、墨子、苏秦、张仪等。他们的名字不仅在全球华人圈中家喻户晓,事实上,他们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了,但是,他们的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
那么,这么多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集中出现在哪个时代呢?
周天子跌落神坛
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以后,为了巩固统治,按照“公、侯、伯、子、男”的宗法制,将全国的土地分封周王室的子弟和有功之臣,据史料记载,仅周武王和周成王期间,周天子陆续分封的诸侯国达七十多个。
西周初期,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分封之地多数还是未开化的野蛮之地,所以,这些诸侯王们并不一定就愿意离开京城去封地就职。比如,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康叔,受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后来又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康叔就以自己年幼,无力管辖封地为由,不愿意前往。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四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公姬旦,特地召集群臣为他举行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制作《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作为他治理国家的法则。
临行前,周公姬旦千叮咛万嘱咐,反复告诫康叔到了封地以后,只要按照他制定的制度,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就一定能把国家管理好。康叔到达封地后,根据周公姬旦的教导,兢兢业业,勤于政事,积极采纳贤良谏言,国内很快就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再比如,周公姬旦最初就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由于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不几年就病逝了,周公姬旦为了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执政,就派自己的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临行前,周公姬旦告诫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见《史记·鲁周公世家》)希望自己的儿子到了封地以后能够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在封地有所作为。
3.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 篇三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转载]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和管子等诸家学说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转载]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和管子等诸家学说发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而《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联盟机智的子贡等。
但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
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简短几句包孕了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颜回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
又如“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矣”、“也”等语气词的使用,把对自身的无限感慨和对周公的无限思慕,表现得意味深长。
[转载]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和管子等诸家学说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
[转载]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和管子等诸家学说
老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老子
[转载]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和管子等诸家学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转载]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和管子等诸家学说
庄子
(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一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转载]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和管子等诸家学说
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
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
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
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
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
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
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
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列子
[转载]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和管子等诸家学说
列御寇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翟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
[转载]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和管子等诸家学说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管子》
作者:管仲及门徒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刘向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吴子》
作者:吴起
《吴子兵法》,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
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
《吴子》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在历曾与《孙子》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因而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4.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 篇四
01、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朱熹
【代表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四书集注》
【思想起源】
儒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而后经孟子和荀子的进一步补充,终于在汉朝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管理思想】
在儒家看来,有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是和儒家的哲学分不开的。因为封建社会把人作为社会最重要的财富,所以儒家认为,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手段。当组织建立起来后,利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运行状态。
【代表言论】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思想局限性】
儒家尽管提出了许多治国方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但它的致命弱点是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儒家学说很少提及效率,这给中国数千年的生产力发展设置了巨大障碍。作为一个主导文化体系却忽视生产力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派的巨大遗憾。
02、道家学派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品】《老子》、《庄子》
【思想起源】
道家学派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和易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道家学说奠定了基础。
【管理思想】
由于遵循了阴阳相互作用的理论使得道家学派所揭示出的一系列规律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聪明的管理者既要尊重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凡事皆有始有终,更要懂得利用阴阳转换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道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无为”,凡是能够有效运用它的管理者必定是“有为”的管理者。
【代表言论】
一阴一阳谓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思想局限性】
道家虽然有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其思想中消极避世的态度却不可取。
03、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管仲、吴起、商鞅、韩非子、李斯
【代表作品】《管子》、《商君书》、《韩非子》
【思想起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故称之为法家。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终成法家学说之大成。
【管理思想】
法家认为人不是依靠自觉就能遵守法律的,因此反对依赖那些不切实际的主观道德规范。他们主张使用客观具体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惩制度,以确保每个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达到的工作效率;同时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甚至消极怠工的现象进行最严厉惩罚。以法律为准则,提倡愚*政策。
【代表言论】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因时立法,因事制礼。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思想局限性】
法家容易给组织成员造成过大的压力。人们在这种高压的气氛下,极易对法律本身的公正性产生怀疑,进而对抗组织的种种规定。本来很有效率的组织很可能因此逐渐瘫痪,变得腐bai无能、无可救药。
04、墨家学派
【代表人物】墨子、禽滑厘、田鸠、孟胜、田襄子
【代表作品】《墨子》
【思想起源】
墨家创始人的墨翟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墨家组织严密其首领被称为“巨(钜)子”,其思想以“兼爱”为基础。
【管理思想】
墨家认为,在工作中团结合作是保证每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人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劳动应该受到奖励和保护。同时,个人的幸福状况与集体息息相关。为了满足每个人工作、生活的需求,消除影响工作的各种不良情绪,应该随时对工作进行研究。
【代表言论】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思想局限性】
作为一个理性的自然人,做出的各种活动就是为了获取利益。只有整个社会的人都有这样的思想之后,每个人才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去努力工作,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墨家不求回报的思想,却违背了这样的基本规律。
05、农家学派
【代表人物】许行
【代表作品】代表作已散佚,具体思想见于《吕氏春秋》、《孟子》等
【思想起源】
农家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他们把墨家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更加贴近实际。农家学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管理思想】
农家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不应该有依靠他人生活的“寄生虫”存在,每一个人都应该去从事他力所能及的劳动,即使王公贵族也不能例外。同时因为王公贵族是,所以应该比一般人更加努力地劳动,以调动组织的劳动热情。
【代表言论】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
种粟而后食。
【思想局限性】
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是不相同的,每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也是不样的,所以在处理许多问题时想要寻求公平就非常困难。此外,要在组织内判断什么是劳动非常困难,劳动概念的模糊更易于造成新的不公平。
06、名家学派
【代表人物】惠子、公孙龙
【代表作品】《公孙龙子》
【思想起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之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管理思想】
名家在管理上的观点并不只是鼓励人们辛苦工作,而是在于制定完美的计划和通过有效沟通来完成计划。也就是说,在一个组织中,从事任何劳动,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信息交流。交流的每个词语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否则就会导致组织运作的混乱。
【代表言论】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思想局限性】
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按照名家的方法管理,就有可能出现如下问题。领导发布的命令,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解释。其原因可能是领导的话含混不清,下属不敢打破砂锅问到底,于是按照自己的猜测做事。后果可能是大家都在埋怨,事情越办越糟。
07、纵横家学派
【代表人物】晏婴、苏秦、张仪、蔺相如
【代表作品】《鬼谷子》、《战国策》、《苏子》、《张子》
【思想起源】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诸侯国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损失获得的收益。
【管理思想】
纵横学派的观点是利用谈判达到目的,他们把谋划、战略等活动都用谈判来代替,由于武器就是舌头,能够既不流血、又不费财帮助国家达到目的,因此纵横家认为谈判是一种最明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代表言论】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
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思想局限性】
过分依赖谈判,就会将目前的问题作为所有问题的根本,进而忽略了长远的战略计划;同时还会使任何事情都随着人的舌头变化而变化,丧失了立场、信念和正义感。
08、阴阳学派
【代表人物】邹衍
【代表作品】《五德终始说》
【思想起源】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发现宇宙中有因果规律,凡事有其因,必有其果。阴阳学派就是以因果规律为主要理论依据的。
【管理思想】
阴阳学派是用物理学原理来处理社会问题,他们甚至认为包括人类心理活动在内都是依照力学原理运行的。因此,这一学派的中心思想是平衡与和谐。这思想对于管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组织如果不能够保证运转的平衡与和谐,就可能会解体。
【代表言论】
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思想局限性】
阴阳家要求人人对自己的思想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甚至对整个自然界负责,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但是,由于要求太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阴阳家学派难免陷入过分理想化的陷阱。
09、兵家学派
【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代表作品】《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思想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军事上的战与和关乎一国的存亡。在这样的年代里,兵家脱颖而出。
【管理思想】
由于治军及战争的严肃性、求实性和科学性,许多治军原则与现代管理具有普遍适用性。美国管理思想史教授克劳德·小乔治(claude S. George)曾经表示:“如果我们把工业组织的管理同军事机构的管理相比较,就会发现在管理上取得成功的主要条件是相同的。”
【代表言论】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兵者,诡道也。
【思想局限性】
市场远比战场复杂。军事双方敌我阵线分明对抗时间也短。但市场不仅阵线不分明而且胜负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确定的。即使现在能够取得胜利以后同样有可能会失利。
5.诸子百家是如何产生的 篇五
诸子百家之纵横家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出自《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 张仪者, 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
胡三省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鬼谷先生 , 六国 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这里指游说开合有度、纵横自如。
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会成功的事情。
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
纵横家
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的收益。
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办法,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
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乃后世策士夸张,苏秦当时是合纵五国,佩齐、赵、燕三国相印),联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曾使赵受辱。
纵横之士智能双全,有不乏仁义之辈,其人其事若鉴于当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浅耳。
纵横家(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哲学观,深受《老子》哲学的影响。
纵横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其纵横“裨阖”的社会活动之中;纵横策士们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变动阴阳”,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纵横家发展
从战国七雄的确立开始,到公元之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
若除去楚国早在公元前六七一年就已称王之外,这段时期,若从魏国惠王在公元前三七零年称王起,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中国止,共历时二百多年。
这个时期的纵横家的发展,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战国七雄确立的初期,各国虽都纷纷称王,但立国尚未稳固,
纵横家·鬼谷子
大都忙于巩固内政,而无力外战,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还不太大。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众弱联合以攻伐一强的合纵运动为主。
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孙衍。
第二阶段: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愈激烈,国际政治形势变化迅速而频繁,纵横家的作用更加重要,影响也更为巨大。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形成了东西方各以齐秦为核心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合纵连横的盟主在齐秦的之间变换,双方都企图通过合纵连横运动有效地遏制对方的兼并战争,阻止对方的过分强大。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合纵连横运动适应着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及经济形势迅速而复杂的变化,而达到了高'潮。
这个高'潮在整个纵横家发展历史中,是第一个高'潮,其标志一是产生了众多的纵横家代表人物,最为的有苏秦、张仪、陈轸、楼缓、郭隗、虞卿、甘茂等人;二是纵横家的行为模式基本形成,而其思想与文化的内容也发展成熟,终于确立起独具特色的纵横家思想及学术流派。
第三阶段,战国时期以统一中国为目的的兼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秦国由于成功地实行了纵横家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为特点的新的连横政策,经过长期的政治和外交攻势,发展成为的强国。
秦国的统一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纵横家长期努力的结果。
这个阶段纵横家发展的特点是以秦国纵横家的连横运动为主。
这一阶段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范雎、蔡泽。
汉代刘向在校刊整理《战国策》时也高度评价了纵横家的作用与影响,他说:“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之属,生纵横长短之说,左右倾倒。
苏秦为纵,张仪为横。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刘向《战国策书录》)。
纵横家代表
其祖乃鬼谷子,又名王禅,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
纵横家思想
关于纵横家的思想在《韩非子》中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但纵横家自己
的著作中并没有对“纵横”这一概念的系统解释。
在《鬼谷子》中“纵横”概念只出现了三处,在《鬼谷子·捭阖第一》中说:“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
第二处在《鬼谷子·飞箝第五》中:“可箝而纵,可箝而横。
”,第三处在《鬼谷子·忤合第六》中:“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对于“纵横”的解释主要还是根据《汉书·艺文志》中所说的“行人之官”,主要从国际关系、国家强弱与方位等等有关方面来解释的。
纵横家理论
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
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
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
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
对纵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一切从现实的政治要求出发。
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的社会舞台上非常活跃,其思想和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及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事事有其妙。
其次在游说过程中,当先观其反应,见机行事,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若同则继续,若非则当补遗误,而后以飞箝之术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而后快速正确以权谋之术决断。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文献记载
《苏子》三十一篇。
名秦,有《列传》。
《张子》十篇。
名仪,有《列传》。
《庞爰》(庞援)二篇。
为燕将。
《阙子》一篇。
《国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
难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
名通。
《邹阳》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氏》一篇。
《庄安》一篇。
《待诏金马聊苍》三篇。
赵人,武帝时。
右从横十二家,百七篇。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
此其所长也。
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纵横家影响
一战后,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高度赞扬中国的纵横家,认为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七十年代,美国外交家就深受《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影响。
甚至有人称基辛格是现代的苏秦、张仪。
当今世界形势颇似春秋战国,虽不能出现以纵横术主宰世界历史发展,但也可为辅,影响世界格局。
用之无害,不用可惜。
日本学者、企业家大桥武夫把《鬼谷子》用到经营活动中,写出了一部鬼谷子应用实例,取名《"兵法"与"鬼谷子"》,可见《鬼谷子》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而且已从单纯的外交领域走入更广泛的社会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