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认真观察、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等信息,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提升经验、获得进步。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好观察记录呢?今天®无忧考网为您推荐了大班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范本,欢迎大家的参考借鉴。
【篇一】
观察实录:
早上树钧小朋友发现自然角有几种植物的叶子变黄,而其他的都还是绿色的。他把这个发现告诉自己的好朋友,不一会小小的自然角里已经挤满了小朋友,我也好奇地听听他们的讨论。
教育过程:
"现在是秋天了,植物的叶子就会变黄,掉下来。"为什么有植物的叶子一直都是绿色的?"我在电视上说过有些植物是不怕冷的,它们的叶子不会变黄。"
听到他们的讨论,组织大家一起发现幼儿园里有哪些植物叶子是秋天变黄的,哪些植物是一直绿色的。带着问题,孩子几个人自由成一组,进行了实地观察。经过观察,袁树钧小朋友把几种落叶收集了起来,告诉大家:"我发现了枫树、紫薇、小草、橘子树的叶子都会变黄。棕榈、雪松、松柏的叶子还没有变黄。如果到了冬天棕榈、雪松、松柏的叶子还是不会变黄吗?"我对他的发现进行了及时的表扬,但对于他的问题,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提醒他自己收集相关资料,注意观察今年冬天这三种树叶的变化。
实施措施与效果:
树钧小朋友对于秋天植物变化观察得比较仔细,在观察比较中大胆的提问。这体现了大班年龄段幼儿求知欲强的特点,对周围事物变化敏感,好奇心强,喜欢问为什么。我在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没有像中班时候那样,直接揭晓答案。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动闹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同时也培养了幼儿自主探索精神,让幼儿在探究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篇二】
情况分析:
我们班的孩子虽然好动爱玩,但是对手工活动却是具有浓厚的兴趣,每次他们看见我和陈老师拿手工材料、剪刀或是有关于手工的东西,他们都会激动的问:“老师,今天要做什么啊?”如果你的回答是“对啊,我们又要做手工了”之类的,他们别说有多高兴;反之就会表现的十分失落,虽然只是短暂的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他们对手工有一种喜爱感。所以在这个学期,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在日常活动中经常组织他们进行手工活动,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也是费尽心思,甚至加入了许多游戏情景等形式,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我们因曲解某些理念而出现不适宜的指导行为,值得我们深思,针对我在手工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观察一:
手工活动开始了,然然指着特色区《插花坊》墙上的“制作花的流程图”说:“这些花做得真好看,我要去做花吧”。然然便嘟着嘴来到了《插花坊》,今天的活动区里投放了一些手工纸及做花的流程图让幼儿自己看图做花,然然拿起了瓶盖“做了一会然然显得不耐烦了,我做不起来”一边嚷,一边把手里的瓶盖往桌上一扔。
分析与措施:
“我做不起来……”刘欣表现得不耐烦了,一边嚷,一边把手里的手工纸往桌上一扔。我们可以看出刘欣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还未经过操作就认为自己不会。她显得烦躁不安,甚至于发起了脾气。她被困惑、挫折的情感体验所困扰,很有可能会放弃活动。在我的一步步地提示与鼓励下才逐步完成操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观察二:
今天我们要制作瓶盖手表,活动前,我展示了上一期小朋友的手表作品,然然一脸的羡慕。然然拿出材料,选择了最喜欢的粉色固定好,可是突然却又愣住了,有些无从下手。只听见然然轻轻的说:“老师你能来帮帮我吗?”,一边说一边自己动起手来:“是这样吗?”“对呀,你只要左一次右一次一直坚持就对了。”于是,然然将固定好的粉色绳子分成两边,一手抓着绳子,另一只手小心翼翼的穿过中间的固定绳,第一次穿绳成功时,你一脸的喜悦,转过脸看着我。当你拿着一块制作完成的表让我戴上时,你满脸的喜悦,还向别上的伙伴示意:“这是我做的手表,漂亮吗?”
分析与措施:
然然在整个编织过程中,你通过观看老师示范、图例示范、自主摸索等方法成功编织了一款手编带的编织工作,相信接下来的不同款式的编织手法一定也能吸引你的兴趣,从而将编织带向更加的丰富化。
观察三:
今天特色手工是制作瓶盖娃娃,一开始,然然就看着范例、拿着流程图,仔细研究着每一步的操作方法:第一步:卷纸筒第二步:剪头发、卷头发第三步:粘贴五官,当然然做到第二步的时候,卷头发的环节遇到了难题。范例中我是用皱纹纸卷成卷状后进行粘贴。可是她经过多次尝试,都不能够很好的将皱纹纸卷起来,要么卷好在粘的过程中又松开了。只听然然说:“老师这个头发太难粘了,怎么办啊?”“我不会粘。”就在然然沮丧的时候,我从美工区拿来了一张白纸和水彩笔递给她们,说:“你们可以试试看,用纸和笔来完成头发的部分。”然然看到熟悉的材料,顿时拿起纸和笔画了起来,随后就自己剪和贴了起来……就这样,然然的瓶盖娃娃在努力下终于完成了。
分析与措施:
今天然然能在自己的观察和老师的点拨下,能够学习观察流程图并进行操作。老师在新材料投放后没有示范讲解,而是依托一张流程图来支撑幼儿的学习。这样的方法使幼儿从中学会了看流程图独立操作,但是由于教师对新材料的介绍与操作要点讲解不够,以及流程图中的操作方法太过明确,限制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同时也限制了一些幼儿个性化的创造。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具有多样性,比如:对于五官的制作方法可以更丰富些,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操作水平能够达到的材料来完成。共同探索,找出更多制作瓶盖娃娃的方法。我们应为幼儿创设可操作的环境,同时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水平的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幼儿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
观察四:
在一次特色活动中,我拿出小朋友从家中带来的蜗牛请他们观察,随后我又出示了小蜗牛的范作,说:“今天老师带蜗牛出来散步,蜗牛可高兴了……”我边说着边示范蜗牛的制作方法,接着我请幼儿动手也来做一做小蜗牛,并要求幼儿在画面上添画背景来构建作品的情节,比如你带蜗牛来到了什么地方等等。幼儿都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创作了,在指导过程中我发现阳阳并没有按照我的提示在做,而是在画面上涂成了一块褐色,一开始,我看了很不解,还用指责的语气说:“然然,你这是做什么?你的小蜗牛呢?”老师,我的小蜗牛都躲到石头下面去了。为什么小蜗牛要躲到石头下面去呀?”阳阳的想法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接着他的回答我继续询问他。“因为小朋友们老是要去抓它、摇它,所以我叫它躲起来。”想不到阳阳的回答尽如此简单,但却是来自他的生活经验。
分析与措施:
然然虽然没像其他孩子一样听话来制作蜗牛,但是他有自已的思想,他能够联系生活中小朋友们经常抓、摇小蜗牛的情形,替小蜗牛感到担心,他用自已的方式帮助小蜗牛,画一块石头叫小蜗牛赶快躲起来,这一块小小的石头表现出了孩子的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德。
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再也没有听见,老师我不会;老师我剪坏了;老师我的某个部件不见了;老师,这样做对不对?可是在我始终不动摇的鼓励孩子自己做以后,一次、两次,这声音就渐渐小了。因为无法从老师那里得到和父母或者祖辈那样的照顾,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只有自己来了。于是,孩子们就开始苦苦思索,当思索之后获得问题的解决和自我的进步时,就促进了孩子更大的激情。我想,手工活动就是这样良性循环的。
【篇三】
今天色彩创意区活动内容是给袋袋里画彩色糖豆,画得越多越好,颜色越多越好,最终看看谁给袋子里装满漂亮的彩色小糖豆。今天的活动是以小组形式开展的,袁俊康也参与画糖豆豆。康康从座位上慢慢走进色彩创意区,表情看上去有些不情愿。
面对纸上大大的“袋子”,其他宝宝都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多种颜色画豆豆,可是康康坐在那里看别人好久,我在旁边轻轻提醒他快画糖豆豆,他就从蜡笔中选了黑色的画糖豆豆。连画了好多个黑糖豆,我蹲在他旁边问:“康康,你的袋袋里为什么只装黑色糖豆啊?”康康说:“我喜欢黑色糖豆。”我又说:“你要装一袋的黑糖豆吗?”他点头。我又问:“你不想装点别的颜色的糖豆吗?”他小声说:“不要”。尊重他的想法,我没有过多的干预,避免引起他的反感。至少现在他已经肯画了,能够用笔画圆圈圈,这是种进步了。
分析:
1、康康不主动参与活动,如果一定要参与的时候也是很不情愿的康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不高,不喜欢动手参与绘画,可能入园前就不怎么接触绘画,所以没有兴趣。
2、康康对颜色不敏感,对新鲜颜色不是很感兴趣,通过美术活动可以看出康康涂色能力很弱,主动学习性不强,缺乏兴趣。
措施:
1、要想办法引起他对色彩活动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随时关注在活动中宝宝的兴趣点,营造宽松又富有情趣的氛围,适时地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诱发宝宝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能放松、大胆地参与。
2、通过大幅的新鲜颜色的图画或图书感染熏陶康康对颜色的欣赏,开展有趣、简单的涂色游戏,慢慢影响他,培养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一切行动都是以兴趣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