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亲子教育>导航 > 热点专题

幼儿中班教学随笔分享

2018-11-28 14:51: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那么,作为幼教该如何写教学笔记?下面®无忧考网为您提供了幼儿中班教学随笔分享,供您参考。

  【篇一】

  已想不起在何时何处看到的那首小诗,只记得当初读了之后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于是便把它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每每读来均有不一样的感受,每每读后都会对自己的职业作新的审视定位。愿与幼儿教师们一起来体会、回味、思考和感悟,与大家一起共勉。

  《幼儿园,当我把孩子交给你》

  接孩子的时候,老师总是很忙,让人不好意思多站多问!

  问孩子的情况时,老师总是说:“今天表现很好啊……”

  孩子,你在幼儿园真的快乐吗?

  接你的时候,我真怕看到你欣喜若狂的表情,

  还有你带着哭腔的“妈妈来接我了”!

  难道,等待接你回家,

  是你一天中大的期盼和快乐?

  我的孩子,

  妈妈像选择爱人一样地选择幼儿园。

  不奢望她像我一样地爱你,

  但希望你像恋我一般的恋她。

  幼儿园,

  当我把孩子交给你,

  你能让他把这里当作另一个天地,另一个家吗?

  因为,

  爱或不爱,

  孩子的感受真实,

  孩子的回报绝不会虚假。

  这首小诗说出了一位刚入幼儿园的孩子母亲的心声!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无限的牵挂,对幼儿园教师真情的期盼!作为同样经历过幼儿园生活的孩子母亲,我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中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体会一位母亲对孩子魂牵梦绕的牵挂,理解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担忧和期盼。是啊,每年的开学季,当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拥抱每一位孩子的时候,总能看到幼儿园里进进出出的家长们,带着犹豫不决的神情,迈着迟迟不肯离去的脚步,她们是多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疼爱,得到老师的呵护,让孩子在幼儿园里过得快快乐乐呀!其实这样的要求、这样的想法并不苛刻,实在是人之常情,很正常啊!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从这首小诗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会牵动每一位母亲的心,我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和老师们,当我们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时,我们就接过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承载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就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了。尽管孩子会让我们或惊喜万分,或哭笑不得,或麻烦不断;会让我们手脚忙碌口舌干,让我们疲惫得迈不开脚步,让我们困扰得心烦意乱。但我相信:当孩子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相遇时,我们就能分享着孩子的成长,快乐着孩子的快乐。

  老师们,大家一起努力吧!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我们的宝贝,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平等、和睦、温馨的成长环境中获得自在感、安全感和归属感,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用我们的爱心去宽慰急切的家长。

  【篇二】

  偶而经过孩子们的活动室,习惯性地放慢脚步,将目光投向室内,关注起孩子们和老师的活动,此刻那个班的老师正在组织看图讲述集体教学活动。

  说来也巧,就在我窗口边停留的片刻间,黑板上用来张贴图片的磁铁不知何故掉了下来,二、三个孩子迅速跑上去帮老师拣起这枚磁铁,老师边感谢孩子们的帮助边将图片重新贴好。没想到,一张贴好了,旁边一张的图片连同磁铁一起又掉了下来,这下,全班差不多四分之三的孩子都涌到前面,抢着拣那一颗磁铁和那一张图片,顷刻间,室内象炸开了锅……

  上述这种现象或类似于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但我不知道,老师们对此有没有反思过,图片为什么会掉下来?这一突然生成的“教学环节”到底对教学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活动前,老师有没有关注过,在黑板上呈现图片或其它材料时,该注意些什么?

  在我看来,至少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细节:

  1.检查图片的大小,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看得清楚;

  2.考虑图片张贴在黑板的哪个位置合适,能让每位孩子都能看到;

  3.张贴图片时,老师不要背对着孩子;

  4.根据图片的大小,确定使用一枚磁铁或两枚甚至更多的磁铁;

  5.张贴图片时,要注意图片的平整和平衡,确保图片的美观;

  6.确定图片出示的先后顺序与张贴位置间的关系,能方便孩子讲述或总结规律;

  7.老师引导孩子观察图片时,要注意自已的站姿和手势,不要挡住孩子的视线;

  8.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何时出现或取下图片;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处处都育人”,然而当我们要将这句话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时,面对一个个教育细节,有时却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有时则干脆忽略不计,有时则觉得是司空见惯。教学中小小一张图片的呈现,看似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细节,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智慧。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细节,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将关注的目光放得低一点、再低一点。有时我们的工作成效就来自于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自于那些我们可能认为可有可无的微小细节。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地关注好、落实好,才有可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所以老师应在不断的诊断反省中,学会批判性地解读自身的教育行为,关注细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让我们一起努力,从教学细节入手,共同预约课堂中的那份精彩吧!

  【篇三】

  孩子放学离园已接近尾声,我抓紧准备主持学习的提纲——备会。一年轻教师急匆匆地、满脸愁容地走进园长室:“园长,哇……”还没说出话,就大声哭泣,我看着站在旁边两眼也是直愣愣的配班老师,预感到事情不妙,便放下手中的笔,轻轻地拍了拍小姑娘的肩膀说:“不要着急,什么事说出来,一起想办法。”“我们班一个孩子没有了,哇……”哭得更响,已泣不成声。我的头虽然也是“嗡嗡”响,本能地起立,迅速地说:“不能哭!把事情说具体。”

  从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了解到事情的经过:放学时,一幼儿的父母来接他,没有找到,开始以为是平时接的外婆接走了,没想到不到一分钟,外婆又来接孩子,并且坚决地表示不会有其他人来接。

  我冷静下来,先通知门卫,更加严密注视;

  再安排人员分头到教室、操场“搜查”;

  还请两位老师冷静下来,认真回忆“后看到那孩子的时间”;

  另外请保育员电话联系家中每个可能来园接的人,并要求每组及时通报情况。

  时间虽然过得很慢,可十分钟后,还是传来了“被奶奶接回”的消息。我的眉头终于舒展,两位老师也破泣为笑,开会的时间被耽误,内容被打乱,计划被*。

  我突然意识到,对管理而言,在规章制度之外,身边发生的问题更具生命力,更值得去关注。我何不请当事的老师“现身说法”?

  于是,我设计了简单的导语,提供了一个平台,“安全第一”就从大家熟悉的放学情境中开始了。有描述性叙述,有“找不到”后的着急,有“找到了”的安心,还有问题出在哪里的分析,后是“我要从每个环节上注意安全”的感悟,配班老师还补充了“平时要加强安全教育”的教训。老师们听得认真,从瞪着眼聆听,到会意的微笑,后赞同地点头。有的谈经验,有的说教训,都是工作中的“事实”;有的触目惊心,有的有惊无险,都是老师们的亲身经历。在兴致勃勃的自主参与中,热情高涨,在互动中凸显“加强安全”这一主题,在潜移默化的体验中获得经验,继而自觉地落实行动。

  事实证明,这种“节外生枝”的资源,替代并超过了“安全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对待”的说教。

亲子教育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