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亲子教育>导航 > 最新信息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讲解

2014-09-05 16:30:00 来源:无忧考网
®无忧考网亲子教育频道为网友整理的《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感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我们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尝到味道都是我们的感觉。可以认为刺激通过感受器或感受器系统使个体产生出躯体内部和外部的基本经验,对这些经验的察觉和描述就是感觉。感觉本身是相当直接、及时的基本经验,是一切较高级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它起着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基本桥梁作用,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二)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知觉是有机体为了认识世界而表现出来的主动行为,知觉过程就是不断从环境中分化有效刺激的过程。比如儿童在积木的搭建过程中,能发现同一块积木在大小、颜色、外表、质地等方面的不同,在不同位置还能察觉出该积木的大小和形状变化,但它实际还是那块积木。当积木在不同位置变化时,必定发生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事件。通过操作过程,儿童从物体中将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事件和环境的时空序列。

二、视觉、听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视觉系统(包括眼睛和视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发展和成熟,他们的视觉功能不能同婴儿后期相比。需要补充的是,他们能看到东西,只是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比较模糊,视神经和其他皮层细胞一切传送信息的通路需要几年才能发育到成人水平(Banks & Bennett,1988)。不过,婴儿视力功能中有一些的发展是很快的,比如视敏度、颜色辨别,这些功能在很多方面已接近成人。随着年龄提高,视觉系统的生理机能逐步成熟,视觉系统更加接近成人的发展水平。

1.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由于新生儿的眼肌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出生后2~3周内,表现为一只眼睛偏右,一只眼睛偏左,或者两眼对合在一起。遇到光线,眼睛就会眯成一条缝或完全闭合。所以,这段时期的婴儿不能长期放在光源的同一侧,避免眼肌的平衡失调,造成斜视。出生后3周的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时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随后,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3~5周的婴儿能够对1~1.5米处的物体注视5秒,3个月就能对4~7米的物体注视7~10分钟。半岁大的婴儿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此时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更具主动性。

2.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物体在形体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通常人们认为小孩的“眼尖”,而他们的视敏度却比正常成人低。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范茨(R.Fantz)在特制的观测室里采用注视时间为指标,研究婴儿的视敏度。通过呈现不同等宽度黑白条纹的图形,可以测量婴儿和成人的视敏度。所能看清的条纹越窄(较高的空间频率),则视敏度越好。新生儿的视敏度在20/200到20/600(Courage & Adams,1990;Held,1993)的范围内,只有正常成人视敏度的十分之一。6个月时,婴儿的视敏度已发展到大约20/70左右,1岁时与成人相当接近。儿童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7岁左右,学龄中期增长速度又有些加快。由于学龄期阅读量的增加,眼睛疲劳容易让儿童的视敏度下降。

3.颜色视觉

婴儿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发展的相当快,以至于有人认为颜色视觉是儿童早期心理装置中的重要成分(Teller & Bornstein,1987)。新生儿能够区分红与白,对其他颜色的辨别缺乏足够的证据。出生后2个月,婴儿能够区分那些视觉正常的成人所能区分的颜色中的大部分(Brown,1990)。4个月时,哪怕在光照条件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婴儿仍能保持颜色识别的正确(Dannemiller,1989)。所以4~5个月以后,婴儿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Haith,1990)。学前期儿童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辨别正确率,对其他颜色的辨认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学前期儿童一般能很好辨别各种主要颜色,也能知道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比如红和紫、青和蓝)。更多的颜色辨别困难已不再是视觉系统的感知问题,而是颜色的表征是否成熟的问题。

4.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在视觉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有段比较关键的时期,直接影响到视觉的将来发展走向。韦塞尔等(Weisel & Hubel,1963)将刚出生的小猫的一只眼睛遮盖,就会发现皮质细胞只能对呈现给另一只眼的刺激作出反应。班克斯(Banks,1975)及同事认为,那些出生就是斜视的婴儿如果双眼注视的方向不同,必定会影响皮质中反应双眼视觉信息的细胞同时接受来自两眼的信息的输入能力。如果儿童在3岁前进行治疗,那么他们可以正常发育。人类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前三年。

(二)视知觉发展

1.客体知觉和恒常性

(1)客体知觉。斯佩尔克(Spelke,1982)对3个月大的婴儿进行实验,通过他们对客体的惊奇程度确定他们是否察觉出对象违背了客体整体的一般规则。被试先对蓝色平面前的橙色圆柱体形成习惯化,然后分别让整个圆柱体朝向他们运动和让一半的圆柱体与它的相邻背景一起朝向他们运动。结果后面的那些情况下被试表现出明显的惊奇和迷惑(即产生去习惯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实验中的对象和背景一开始就是同一平面的某个部分时,即它们没有深度上的差异时,被试不论在前后哪种运动情况下都没有显著的惊奇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婴儿能从深度上清楚物体的边界,并确定对象整体。

斯佩尔克等(Kellman & Spelke,1985)测验4个月大的婴儿,看他们是否能对被物体遮挡的直杆知觉为一个整体(如图4-1)。通过注视习惯化,让婴儿习惯于开始的视觉呈现──一根直杆被一长方体木块遮挡在中间,只有留在外面的两端在木块后左右移动。取走遮挡物体,然后分别给他们呈现单一直杆的运动和先前露在遮挡物外面长度相等的两根直杆的运动。结果,他们对任何一种都没有表现出更长的注视时间。这似乎表明他们没有检测出哪个刺激等同于先前看到的对象,即年幼婴儿不能将中间看不到的物体感知为一个整体。但如果物体各部分前后摆动,则婴儿感知是同一整体。新生儿来说,即使被遮盖物体的各部分一起运动,仍不能判断为一根直杆。因此,有限的几种运动线索作为整体性知觉的能力出现在婴儿最初4个月的某时期(Eizenman & Bertenthal,1998)。最近的研究表明(Craton,1996),6个月时,婴儿不需要运动线索来判断被遮盖物体的整体性。在后面的半年时间里,婴儿逐渐对更多事物的熟悉,他们开始依靠静止线索来将它们作为整体单元进行辨别(Johnson,1997;Spelke,Gutheil & Van de Walle,1995)。


(2)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对于只有半岁大小的婴儿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婴儿通过它来稳定地认识世界。如果恒常性不存在,看到任何物体都会去重新认识,婴儿将会生活在惊慌之中。客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投影在视网膜上的影像也会发生变化,而对客体属性的感知却没有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主要包括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从远到近的客体或从近到远的客体,它们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在发生变化,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大小,这就是大小恒常性的现象。有研究者(Aslin,1987)指出3个月前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但到5~7个月大时,他们有一些知觉大小恒常性的能力。而4个月大小的婴儿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要看他们双眼线索是否成熟。但是必须要认识到,婴儿表现出的只是近似的大小恒常性,真正成熟的这种能力需要10岁以后才具备(Day,1987)。

客体常处在光线亮度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色泽暗淡的衣服不论在太阳下还是昏暗的灯光下总是让人感觉到它的暗淡,这就是我们称为亮度恒常性的现象。只要物体不是特别小,这种现象可以出现在7周大小的婴儿身上(Dannemiller,1985)。3~11岁是这种能力的增长期,然后出现微小的衰退。

颜色恒常性是指颜色的知觉不随光照颜色改变而改变。比如国旗不论用什么光去照,我们总把它知觉为红色。有人(Dannemiller & Hanko,1987)认为这种能力的部分出现在大约婴儿4个月大的时候。

形状恒常性是指对象在一定范围内的形状变化后,知觉结果还是没有改变,依然是原来的那个对象。最常见于面部知觉上面,不论对象用任何表情、脸部怎么扭曲,我们对它仍然知觉为原先的个人面部。虽然早期婴儿的形状恒常性的能力无法用于不规则对象(Cook & Birch,1984),但是部分能力出现在他们3个月大小的时候(Day & MckKenzie,1973)。“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看来都是天生的感知能力,它们有助于婴儿出生以后立即对他们的感知经历进行组织和整理。”

2.空间知觉

(1)双眼视觉。研究(Granrud,1989)发现,新生儿没有产生双眼视觉的时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辨别物体方向。也就是说,单眼线索是婴儿早期产生方位知觉的主要原因。班克(Bank,1980)认为1个月前的婴儿是根据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运动来感知物体的方向的。

因为在我们两眼的不同位置,同一刺激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成像有所区别,协调这些差异就产生双眼视觉。针对同一对象,两眼提供不同的视觉图像给大脑,然后根据经验产生空间性的对象信息。双眼的深度知觉具有突发式的特点,在开始的一到两周内完全不具有这种知觉,而两周后的就有明显出现。可以被认为这是视觉神经通路上的生理变化(Held,1985;Shimojo,Bauer,OConnell & Held,1986)。虽然在1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够用两眼同时注视同一对象,但是研究表明,双眼视觉的出现在婴儿3到5个月大的时候(Aslin & Smith,1988)。

(2)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包括对其方向和同主体之间距离的信息认识。其他感觉器官同样能产生方位知觉,这里我们只集中讨论由视觉所产生的这种知觉。

一般来说,儿童5岁时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进行上下左右的辨别,7~8岁才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左右概念的理解要到11岁前后(朱智贤,1964)。还有研究指出,6~7岁是儿童左右方位概念发展的飞跃期,到8岁左右已经能够灵活掌握左右概念(陈敦淳,1982)。“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左右概念的掌握反映出该年龄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

(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判断不同对象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环境,掌握自己的运动的状态。生命的开始时,新生儿通过运动深度线索(kinetic depth cues)对深度进行感知;五六个月时,他们通过图示深度线索(pictorial depth cues)感知深度;随着双眼线索的有效应用,深度知觉的精细程度增加。

吉布森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设计的视崖实验表明(见第二章图2-4),大部分会爬的婴儿都拒绝从深渊的一侧爬向母亲。结果不难发现,这个时期的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至少在第一年的最后4个月起就成为他的能力之一。后来的研究者(Campos,1978)通过对婴儿在视崖前心率的监测,得出他们能从知觉上区分深度的结论。还有研究(Bertenthal & Kermoian,1992)结论指出,深度知觉的能力可能出现在最早的那几个月中,但是对深度的害怕要到第一年的后半期才开始出现。

研究者(Bertenthal & Campos)认为,爬行经验和视崖上的成功回避存在正相关,就是那些爬行更多的婴儿能够在视崖实验中取得更大成功率。1990年和1992年他们在实验前增加婴儿扶车走动的时间,结果发现这些试验组的婴儿更能回避视崖的一侧,并且当他们从视崖上方缓慢放下时,更可能表现明显的心率加快。婴儿能控制自己运动时产生了对深度的害怕(Flavell,Mill & Scott,2001)。

3.视觉偏好

新生儿已经表现出某些注意的偏好,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视觉皮层的正常发展需要相应的视觉输入,婴儿运用视觉能力的先天倾向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其二是婴儿所倾向注意的对象正是那些对他们的发展重要的刺激,如母亲的面孔。

(1)对象的状态。研究(Haith,1966;Gibson,1966)表明,新生儿对运动物体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虽然无法有效控制两眼的运动,但他们的注视点常在物体运动估计上停留1~2秒后跳向下一运动点。2~3个月的婴儿能够协调眼球追随运动物体。

婴儿对物体的轮廓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在眼动仪的帮助下,研究者可以对婴儿的视线走动进行观测,发现他们更喜欢注视物体的边缘部分,较少注视中心。早在1966年,研究者(Salapatek & Kessen)对新生儿的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婴儿更倾向注视三角形的周边和顶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对图案的偏好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研究人员发现,3周大的婴儿注视6×6方格图形的时间长于12×12和24×24的复杂图形;6周大的孩子更喜欢稍微复杂点儿的图形;3个月大的婴儿表现出更喜欢注视最复杂的图形(Karmel & Maisel,1975)。对此,有观点(Banks & Salapatek,1983;Karmel & Maisel,1975)认为是由于图形复杂时包含轮廓线更多的缘故(即“轮廓密度理论”)。

(2)面孔。通过视觉线索,对面孔知觉的再认帮助早期的婴儿辨认自己的母亲。他们面孔的知觉能力不断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早期的社会性关系,有助于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新生儿只通过视觉线索就能够辨认出自己的母亲(Bushrell,et al.,1989)。他们控制其他的运动感觉线索,对两张面孔注视时间的差异,得出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小时内就学会识别母亲面孔的视觉特征。

早在1961年,范茨就揭示出婴儿对有图形结构的对象更感兴趣的结论(即图形视觉理论)。对面孔的注意远高于其他对象(如图4-2)。其他研究者以微笑为指标对各种面孔图形和真实面孔进行了实验。大约6周的婴儿对着黑色背景的两只眼睛就会微笑,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6个月大时他们才会只对完整的面孔发出微笑(如图4-3)。3个月大时婴儿能够对不同的面孔特征作出辨别;在7到10个月间,婴儿开始对情感表达作出有序而有意义的整体反应(Ludemann,1991)。他们对待高兴的表情不同于悲伤或恐惧的表情,甚至对待采用模型所表现的差异细微的表情也有所不同。

眼动仪的有效运用帮助我们了解了孩子注意的整个过程。大约5周的婴儿更多注视到面孔的边缘,在那些对比较为明显的强刺激处;两个月大的孩子就会把更多的视线集中到面孔的内部特征上来,尤其是对眼睛的注视。对面孔有选择的注视让孩子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面部知觉。有实验(Hainline,1978;Haith,Bergman & Moore,1977)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婴儿在他人说话时关注的是眼睛,而不是嘴巴。成人喜欢用眼交流,而婴儿更喜欢用这种方法接受,这有助于父母和婴儿间的良性互动。

(三)听觉的发展

1.听觉的发生

研究(Lecanuet,1998)发现,婴儿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能力。正常产期的胎儿,怀孕第二十周就已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对声音可能出现生理变化和身体反应。到第二十八周时,胎儿对呈现在靠近母亲腹部的声响出现紧闭眼睑的反应。研究发现,如果不能以这种方式作出反应的胎儿,在出生后可能出现听觉障碍。

新生儿的听觉阈限在的情况下要比成人高出10~20分贝,最差的时候要高出40~50分贝。所以婴儿的听觉阈限不容易测量。但随着他们成长,听觉敏感性越来越接近成人,对高频声音的听觉接近水平的时间要早于对低频声音的听觉,6个月时他们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4~7岁的儿童对纯音的听觉阈限要比成人高2~7分贝。对声音敏感性的增长要一直持续到10岁左右(Trehub,et al.,1988)。

2.辨别

在婴儿早期,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声强进行辨别。6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对近前的声音转移到3英尺以外觉察(Moffitt,1973)。1岁的婴儿能够辨别出非常微小的声强变化(Trehub & Schneider,1983)。频率方面,5~8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以2%增加或减弱的音频变化,而成人能够做到1%的辨别(Olsho,School,Sakai,Turpin & Sperduto,1982)。新生儿能辨别持续时间不同的声音,即便声音具有相同的频率和强度,他们也能辨别出那些声音到达强度的过程差异。5个月大时,婴儿能够像成人一样分辨出高频音中的细微变化(Werner & Bargones,1992)。

3.定位

新生儿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定位能力,他们能把耳朵正确转向声源方向。然而在2~3个月中,这种反应几乎消失,只有4个月后才再次出现。一般6个月的婴儿的听觉定位能力才能达到视觉定位能力的同等水平。这种现象被认为这是行为系统发展的U形过程,原因是由在个体不同的发展时间内支配其声音定位的生理基础不同所造成的。有专家(Kellman & Arterberry,1998)认为,开始的声音定位是婴儿皮层下的反射性事件,和条件反射相类似;当年龄增长后,大约2~3个月大时定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皮层事件;直到4个月大的时候,由皮层部位所支配的声音定位才能准确,这样的定位就更精确。能够预测生理成熟带来婴儿的定位能力更加精确。

(四)听知觉的发展

1.语音知觉

出生只有1天的新生儿对成人的语音和磁带播放的语音都表现出明显的同步动作反应。研究(E.Siqueland,Jusczyd & Vigorito,1971)发现,一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分辨“pah”和“bah”的差别,于是有人推测人类在语言方面的某些能力具有先天成分。婴儿可以完成成人所不能的某些语言的音素辨别(Trehub,1976)。可以看出,随着婴儿的年龄增长,他们逐渐失去过去拥有的某些语音的辨别能力,而随着他们经验的增加又形成了某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下降大概在青春期前后,语言的灵活性也同时下降(Lenneberg,1976)。元音的敏感性接近6个月大时就开始下降,而辅音在12个月后下降(Jusczyk,1997;Werker & Tees,1999)。

婴儿对人类言语特别关注(Cooper & Aslin,1990),他们表现出对“妈妈语”的偏好。这种语言形式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夸张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起伏性,特别能引起婴儿注意。由于听觉系统形成于胎儿期,婴儿对母亲声音有特别的偏好,这有助于语言学习和形成对母亲的依恋。3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成人悲伤的声音和快乐的声音(Walker-Andrews & Grolnick,1983)。

2. 音乐知觉

婴儿对不同的乐音能够予以辨别。两个月的婴儿就能辨别出由小提琴演奏出的不同乐音。他们对乐音的辨别是以类别划分为基础的。人脑的右半球分管对音乐的感知,这种分化开始于新生儿时期。有研究(Unyk & Schellenberg,1991)表明,4~7个月的婴儿能够对摇篮曲和一般的成人乐曲进行辨别,哪怕这些曲调来自于不同语言、文化。5个月大他们可以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24个月大时他们表现出随音乐节拍的身体运动。

音乐知觉的发展受文化环境的影响。针对西方国家和日本的6个月大的婴儿和成人,研究者让他们分别听不同地区的主流音乐(Lynch,et al.,1990)。被试反复听一首旋律时偶然被7个音阶打断,这7个音阶中的第五个音律轻微变化,要求被试如果发现走调时给予报告。结果发现,那些非音乐专长的成年人更容易在西方旋律中发现走调;婴儿能发现走调,但是没有表现出对西方旋律和日本旋律的判断的明显差异。这表明了人类出生时的音乐知觉能力无文化差异,但它的发展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其他感知觉的发展

(一)触觉、嗅觉和味觉

婴儿的触觉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生儿明显的表现出对触摸的敏感,他们表现的第一个感觉现象就是通过触摸去反应。触觉的敏感性在他们出生的开始几天内就快速增长。他们的手掌(抓握反射)、脚掌(巴宾斯基反射)和面颊(根部反射)相当敏锐,大多数对早期婴儿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些简单的条件反射上。触觉作为联系成人和孩子的有效手段显得十分重要。把手放在哭泣的新生儿胸部轻轻的抚摸可以让他们平息下来,哪怕对那些早产儿也同样有效。在同成人的交流过程中,那些较大的婴儿可以通过对成人的触觉感知产生积极的视觉注意。婴儿通过触觉对外界的积极感知帮助他们形成触知觉。在婴儿1岁时,他们已经能够只用手的摸索认识规则物体;学前期的儿童趋向于用手指摸索物体的外形。这种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稳步提高,他们越来越熟练地用手指探索物体、认识物体。

哺乳动物在没有睁开眼睛的时候靠气味同母亲产生联系,所以嗅觉在婴儿的知觉中相当重要。1976年,拉塞尔(M.Russell)分别用“母亲垫子(测试前在婴儿母亲的乳罩内放置3小时)”、“非母亲垫子(测试前在其他哺乳期女性乳罩内放置3小时)”和“控制垫子(干净湿润的垫子)”对婴儿进行测试。出生6周以前的婴儿对前两种垫子都表现出吮吸反应;6周以后,他们对自己母亲的垫子作出更明显的反应,表明这时他们偏好母亲的气味。这一实验表明,对母亲气味的偏好在6周前形成。婴儿对气味的辨认能够帮助他们对母亲的辨认。

婴儿从出生起就对味觉敏感。研究人员发现,甚至出生两个小时的婴儿也能对不同的味道表现出不同的反应(Rosenstein & Oster,1988)。当婴儿4个月大时,他们开始对过去不喜欢的盐味感兴趣(Beauchamp,et al.,1994)。能够发现婴儿通过吮吸甜的流体能使他们从哭泣中平静下来,这时他们的吮吸速度和吮吸量都比平静时大(Blass & Smith,1992;Nowlis & Kessen,1976)。婴儿在饥饿状态下进食一些平时不喜欢的食物可以使他们形成条件性的味觉倾向(Harris,1997)。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物理变化,让4~5岁儿童首先使用标志时间的一些简单词汇,如“早上”、“晚上”、“今天”。6岁儿童能掌握一些时间间隔较长的名词,如“周”、“年”等,但不意味着他们就具有相应的时间知觉。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掌握时间关系的逻辑,有时还是会把时间和空间混淆,用空间概念来代替时间概念。有研究(黄希庭,1980)表明,5~9岁的儿童中,年龄越小,Kappa效应(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影响称为Kappa效应)越明显。5~8岁儿童估计时间间隔的研究发现,5岁儿童时间知觉不准确、不稳定,根本不会用时间标尺;6岁儿童的时间间隔判断变化不大,只是在短时距(3秒、5秒)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上略有提高;7岁儿童大多能利用时间标尺,长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各年龄段儿童再现短时距都表现为“错后”多于“提前”,再现长时距则表现为“提前”多于“错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前”的趋势下降,“错后”趋势上升(黄希庭,1979)。在小学一年级末,儿童具有了时间观念,即在时间顺序的认知上有明显提高(方格,1984)。可以认为,7岁是时间观念发展的“质变阶段”。

(三)跨通道知觉

实际生活中,通过各种感觉通道同时接受并加工信息所产生的知觉为跨通道知觉。婴儿出生时已具有跨通道知觉的能力,至少他们拥有某种能迅速通过经验获得这种能力的先天倾向。研究者通常应用两种方法去了解早期婴儿是否能够运用不同的知觉方式形成对象的抽象表征。第一种方式是研究婴儿是否能够在不同的知觉方式转换中获得经验积累,检测先前的知觉结果能否让婴儿对接下来的检测中得到知觉认识的提高。第二种就是了解婴儿是否知道同一对象的不同刺激方式,婴儿分别用不同的知觉方式去感受同一个对象,然后让他们判断先前的对象是否是同一个。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去研究视觉—触觉和听觉—视觉的关系。

研究(Meltzoff & Borton,1979)认为,视觉和触觉之间的转换发生在1个月以后的婴儿身上,而在此之前的婴儿的这种能力很差。实验者先将一个特殊的橡皮奶头给出生1个月的婴儿吮吸(一半用光滑奶头,一半用上面有八个小硬块的奶头),然后让他们看两个塑料球体20秒,这些球体在视觉上分别和先前吮吸过的奶头相似。结果发现,婴儿更多地注视那些和他们嘴里吮吸过的奶头相似的球体。还有研究(Rose & Orlian,1991)发现,6~12个月大小的婴儿已经能比较清楚的分辨手中的物体和所见对象的匹配。那些更大的婴儿已清楚表现出他们能够将视觉和触觉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觉能力。

斯佩尔克(1997)发现,3~4个月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将当前的视觉景象和源自特定面孔的声音匹配的能力。沃克等人(1991)发现,4个月左右大小的婴儿能够通过面孔对不同情绪、性别、年龄的语音进行匹配。更有最近的研究(Aldridge,Braga,Walton & Bower,1999)表明,新生儿似乎出现了某种类似的读唇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能力的精细程度会得到提高。

四、观察力的发展

(一)幼儿观察力的特征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比较持久的高级知觉过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认识过程。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尤其重要。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С.Л.Рубинштейн)等将儿童的观察分为比拟的解释阶段、感知属性与外部联系推理解释阶段和内部联系的推理解释阶段。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在观察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在观察对象中去注意什么,寻找什么,让观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有研究者(姚平子,1985)对3~6岁儿童进行研究,要求他们分别在图片中找出相同的图形、图形中的缺少部分、两张大致相同的图片中的细微差异、及在图中找出物体。结果发现,儿童的观察准确性随年龄提高而稳步增加。研究认为,3岁儿童的观察已经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水平低;4~5岁明显提高;6岁时就能够按活动任务进行活动了。

2.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的精确性是指在观察过程中,根据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细节部分观察的程度。学前儿童的观察比较模糊,可能是注意无法长时间集中和稳定的原因。通常他们只看到事物的大概轮廓就提出结论,不再深入。随年龄增长,儿童对事物的观察更加仔细、精确,50%以上的6岁儿童在观察精确性的测验中几乎完全正确。

3.观察的持续性

观察的持续性是指观察过程中稳定观察所保持的时间长短。学前儿童的观察常常不能持久,容易转移注意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注意的持续时间会随之增加。到6岁时,儿童在活动中的观察持续时间有显著的增长。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男生的持续性明显低于同龄女孩,到大班以后男女生的持续性明显提高,男女不存在显著差别。

4.观察的逻辑性

观察的逻辑性是指针对观察过程来说,从事物的表象发现其相互关系的能力。学前儿童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内在联系,但是他们具有探索的意识,自觉按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个人的对象逻辑。对3~9岁儿童的研究(DeMarie-Dreblow & Miller,1998;Midder,et al.,1986;Woody-Ramsey & Milloer,1988)发现,年龄最小的儿童根本没有考虑图画之间的关系;5岁的儿童有时考虑图画间的关系;到6、7岁时能采用一定的策略,但成绩没有明显提高;到小学中期,处理图画的成绩明显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观察事物能力、注意稳定性逐渐提高,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也随着增长。

(二)幼儿观察力的发展理论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我国心理研究工作者(姚平子,1987)根据观察的有意性对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发展提出了“四阶段说”。第一阶段(3岁):不能接受所给予的观察任务,不随意性起主要作用;第二阶段(4~5岁):能接受任务,主动进行观察,但深刻性、坚持性差;第三阶段(5~6岁):接受任务以后,开始能坚持一段时间进行观察;第四阶段(6岁):接受任务以后能不断分解目标,能坚持长时间反复观察。

亲子教育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