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省工业品出口增速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单月出口增幅先抑后扬,单月进口增幅先扬后抑。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下滑,部分工业品出口均价下降较多。同时,全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继续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总体情况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全省外贸进出口905.7亿美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8.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26.6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2.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进口379.1亿美元,同比增长16%,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全省工业品外贸主要特点:
1、工业品单月出口增幅先抑后扬,单月进口增幅先扬后抑。
一季度,全省工业品出口519.25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3.1个百分点,进口333.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口单月增幅从1月份的18.1%上升为3月份的27.7%,进口单月增幅从1月份的15.9%下降为3月份的4.2%.
2、传统大宗工业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
全省出口额前5名的商品均为大宗工业品,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服装及衣着附件,液晶装置及零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其中列第二位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35.8亿美元,增长18.4%.列第四位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25.4亿美元,增长28.7%,增幅比去年同期高22.1个百分点。列第五位的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出口20.9亿美元,增长34.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4.6个百分点。
3、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季度,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64.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外贸出口增幅3.2个百分百分点,低于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平均增幅6.7个百分点;进口244.7亿美元,增长10.1%,低于全省外贸进口增幅5.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机电产品进口平均增幅6.3个百分点。全省机电产品出口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是占到机电产品出口额近40%的机械及设备出口出现负增长,前3个月出口额下降1.4%.
4、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大幅加工贸易。
从2006年开始,我省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首次超过加工贸易,今年前3月,全省一般贸易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出口192.9亿美元,同比增长35.2%,比全省出口平均增幅高15.6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去年底的34.6%提高至36.6%;加工贸易出口327.2亿美元,同比增长11.4%,比全省出口平均增幅低8.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去年底的64.1%降至62.1%.一般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说明我省生产企业特别是内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正在提高,也是江苏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表现。
加工贸易增幅虽放缓,但加工贸易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出口累计增速连续为负,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却大幅提升。1-3月份,来料加工贸易进出口119.2亿美元,同比下降29.2%;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415.2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2.8个百分点。
二、主要问题
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明显。
1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8.2亿美元,仅增长3.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5个百分点,其中1月份,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5.7亿美元,同比下降3.2%,出现单月负增长,为1995年以来第一次。
2、对美国、日本出口形势严峻。
我省对美国、日本出口放缓的趋势始于2007年,从2007年年初开始,江苏对美国、日本出口明显放缓,对美国出口月增幅由年初的51.9%直降到年底的1.8%,对日本出口月增幅由年初的41.3%降到年底的4%,。今年以来,全省对美出口一直是负增长,1月对美出口负增长3%,1-2月负增长1.2%,1季度负增长1.7%.1季度,我省对日本出口仅增长2.1%,其中1月和2月当月增幅分别是-8.8%和1.9%. 3、出口“大户”苏州和2007年全省出口增幅“状元”宿迁双双大幅下滑。
今年以来,全省出口回落最明显的是出口“大户”苏州和2007年全省出口增幅“状元”宿迁。去年1-3月,苏州和宿迁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34.8%和98.1%.今年前3月,苏州出口增幅降到11.9%,宿迁降到21.4%,两市出口增幅分别名列全省倒数第一和第三。
1季度,全省虽然有11个市(除苏州、连云港外)出口增幅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9.6%)以及全国平均水平(21.4%),但苏州1市出口增幅的放缓直接影响了全省出口增长。2007年,苏州出口占全省的58.35%,今年前3月,苏州出口占全省的比例下滑至56.7%.
4、部分轻工业品出口均价下降较多。
我省传统出口优势商品-轻工业品在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出口均价下降。1季度,彩色电视机(包括整套散件)出口数量增长36.9%,出口均价下跌7.5%;摩托车出口数量增长15.1%,出口均价增长0.8%;自行车出口数量增长43.2%,出口均价仅增长0.6%;帽类出口数量增长27.7%,出口均价下跌6.8%;丝织物出口数量增长31.5%,出口均价下跌4.7%.
5、外资企业出口不容乐观。
1季度,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93.5亿美元,增长15.5%,增幅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在各类企业中增幅最低。从2006年开始,外资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6年占比为76.5%,2007年为75.5%,今年1季度为74.7%.
三、原因分析
今年1季度导致工业品出口下降的原因,既有一些临时性因素,如冰雪灾害、春节放假、企业订单季节性减少等,但更多的是中长期因素,这些因素将对我省未来几个月,乃至全年的进出口情况产生影响。一方面,世界经济失衡加剧,粮食、石油的国际市场价格在高位持续波动,美国等发达国家“次贷危机”的影响继续释放,这些因素将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2008年我国在出口退税、进口关税、加工贸易和汇率等政策上将继续延续近年来的调整趋势,同时国内通胀预期形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上涨压力加大。作为进出口大省,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对我省的工业品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大。
从外部需求看,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尚未消散,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影响较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的最新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4.9%下降到4.1%.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2.2%下降到1.5%,欧洲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2.6%下降到1.6%,日本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1.9%下降至1.5%.次级贷款危机造成美国金融机构借贷现象可能影响到消费信贷资金,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减弱也降低消费者信心,多年来建立在信用经济和财富效应两大基石上的美国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可能明显减速。由于我省对美国出口主要以消费品为主,美国消费减速将对我省出口不利。
2、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显现。
2007年以来,减顺差是我国外贸工作的重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缓解贸易顺差压力的措施,包括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进出口关税税率、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清理和规范过时的“奖出限入”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先后对695种“两高一资”产品取消出口退税或开征、提高出口关税;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准入门槛,部分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这些政策措施对工业品出口的抑制作用将在2008年逐渐显现。
3、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国内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使我省国际定价能力低的纺织、化工、机械等大宗出口产品面临“双重”压力。
一方面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幅度显著加快,2007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接近6.5%,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到3月末升幅已高达4.07%,并在4月10日一举“破7”,标志着人民币“6时代”的到来,升值6%相当于减少利润3个百分点,处境最艰难的是那些利润率只有2-3%的代工企业。虽然直接以人民币计价是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好办法,但我省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做到,一些企业产品出口欧洲市场,客商也仍然要求以美元而不是欧元计价。另一方面,国内物价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前两个月CPI指数同比增长了7.9%,这两个因素使我省产品在国外面临“双重”升值压力,对我省纺织、化工、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国际定价能力低的行业将产生较大冲击。
4、我省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弱。
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把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这些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巴基斯坦、印度相继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与我省相比,这些国家在劳动力、原材料、部分能源价格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据“2007年世界主要纺织工业小时劳动力成本的全球比较报告”,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并快速接近每小时1美元的门坎。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官方统计,其国内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分别为每小时0.29、0.36、0.22和0.36美元。今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我省与周边一些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的价格竞争优势已基本丧失。
5、国际IT产品价格下降直接影响到了江苏进出口额的增长。
一季度江苏进出口总额增幅较低主要是由于苏州市进出口增幅较低。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苏州出口增幅出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名硕、明基、仁宝、三星半导体等大型企业因国际IT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出口额出现下降。如何有效地预防出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给江苏进出口带来的影响值得研究和关注。
6、国际贸易磨擦加剧带来的影响。
欧盟等发达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地采用新贸易壁垒,先后实施了WEEE、ROHS、REACH等法规,最近,主要针对能耗的EuP指令《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也开始实施。除了发达国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对我发起反倾销调查。苏州2007年已经受到来自美国、印度和台湾地区的多起反倾销调查,巴西、乌克兰、印度等新兴市场对我省也频频发起一般保障措施调查,将对我省工业品出口产生较大制约。
四、预测与建议
从总体上看,预计今年内影响我省工业品出口的国内外因素不会发生大的、根本性变化,一些因素有可能继续强化,如抑制出口过快增长政策的累积效应在未来几个月内更加凸显,国内制成品价格可能加快上涨、导致我省产品的“境外价格”上涨更快等等。受此影响,我省今年工业品将继续呈现进口增速较快、出口增速放缓的趋势,全年贸易顺差低于去年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工业品出口全年增长18%左右,比2006年增幅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应对性,重视出口减少对个别行业和就业的过度冲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全省工业外贸出口继续稳定增长。
1、进一步提高全省工业品出口的综合竞争力。
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更加注重出口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继续保持工业品出口规模的同时,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加大科技投放,提升机电产品的技术特色和质量、档次,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鞋、玩具、箱包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实行差别化竞争,提高我省出口产品竞争力。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出口基地建设,力争形成一批产业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特色出口基地。
2、大力扶持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生产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全省一般贸易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全省工业外贸的亮点和新增长点。一般贸易与省内工业经济运行关联度大,产业带动链长。要切实加大对扎根于本土的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扶持力度,狠抓自营生产企业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支持其扩大一般贸易出口,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加强对企业出口市场的引导。
实施工业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减轻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大力拓展东欧、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加速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风险分散、渠道多元、方式多样的市场分布新格局,增强我省出口抗风险能力。
4、积极探索多种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多渠道扩大出口,引导企业在生产层面、批发层面、零售层面上大胆创新,开拓出口贸易的新渠道,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循环节奏。完善国际物流网络和大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便利,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5、积极做好重点外商投资项目的投产开业协调工作。
切实改进服务,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环境,帮助外商树立长期投资的信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加强土地、供电、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协调,吸引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重点外资企业落户和老企业增资扩股,确保全省工业品出口的后发优势。
6、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
及时做好有关外贸新政策的研究、宣传和配套工作,帮助相关企业深入、客观地了解政策变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行业内竞争秩序,通过行业整合和创新创优提升企业出口产品的议价能力,争取采购和销售过程中合理的定价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