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办学基础扎实,师资力量充足,教师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全院现有教职工65人,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9人,讲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3名教师在读博士,具有硕士学位者38人,绝大部分教师到过相关语言国家进修、学习或讲学。专业课任课教师几乎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承担着全院的专业本科课程和硕士研究生教学和指导工作。学院还长期聘请美、英、法等外籍专家和教师参与教学。学院目前设有英、法、日和阿拉伯语四个本科专业;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的公共外语教学;有英语语言文学(1984年建立)和法语语言文学(1993年建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多语种、多层次的办学规模。近年来本科生毕业就业率达到98%,考研率15%,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72年,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出众多高级法语专业人才。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助教1名,法国教师1名;其中1人获法国大学博士学位,6人获法国大学硕士学位,3人获国内大学硕士学位。本专业设有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点,1993年建立,是西南地区早的法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法语专业有在读本科生60人,硕士研究生8人。
法语专业培养目标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法语人才法语专门人才,本科阶段学制为4年,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法语、中级法语、高级法语、交际法语、商贸法语、法语视听说、法国广播电视视听、法语报刊选读、法语语法、法语会话、法语口译、法语阅读、法语写作、法国文学、法国概况、法国文化、法语语言学、法语词汇学、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等。此外,学生还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扩充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对法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法语基础,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了解法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地理等概况。
法语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率均为100%,主要分配去向是:外事、外贸、旅游、新闻、金融等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等,留学法国继续深造、考取或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到其它法语国家或地区从事翻译或管理工作。
法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72年,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多年来为国家和本地区培养出众多高级法语专业人才。本专业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于1993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后成立,是西南地区早的法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法籍专家1名,其中1人获法国大学博士学位,5人获法国大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法语语言学、法国文学、法国社会与文化。
二、培养目标
在法语大学本科的基础上,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思想品德优良,理论基础扎实,对法国语言、文学、文化和法国国情有更深入了解,综合素质高,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翻译、教学及对外交流工作能力的高级法语专门人才。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两年的时间学习硕士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一年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类 别 课程名称 课程门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 考核
方式 备 注
必 修 课 程 学
位
公
共
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6 1 讲座
自学 考试论文
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选读 4 72 2 讲座
自学 考试论文 文科
外国语 英语(二外) 4 144 1、2 讲授 考试
学
位
基
础
课 法语写作 4 3 36 2 讲授 考试
法语语法理论与研究 2 36 2 讲授
讨论 考试论文
法语词汇学 2 36 1 讲授 考试
法语文体学 2 36 4 讲授 考试
学
位
专
业
课 法国文学 4 4 72 1、2 讲授 考试
法语语言学 4 72 1、2 讲授 考试
法国社会与文化 4 72 3、4 讲授 考试
翻译理论与实践 4 72 3、4 讲授 考试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论文写作 6 2 36 4 讲授 考试 1、应开出一定数量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每门课程不超过3学分。
2、公共选修课为1学分,18学时。
马尔洛作品研究 2 36 讲授 考试
精神分析法 2 36 讲授 考试
比较文学 2 36 讲授 考试
欧洲对外语言教学法 2 36 讲授 考试
汉法语言与文化对比 2 36 讲授 考试
补修课程 法语写作 1 72 1、2 讲授 考试 导师可根据培养需要,安排研究生补修有关课程,不记学分。
教学实践 1 考查
学术活动 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次数 ≥ 10次 1 考查 本人报告次数不少于1次
合计
五、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第一学年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根据培养方案和硕士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由导师或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专业培养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放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研究之上,鼓励研究生利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学习研究,了解本学科新学术动态。课程根据不同的类型与性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授课形式:课堂讲解与讨论、课外阅读与研究报告等。在注重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注意培养其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意义、创新性、学术价值和运用性。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向论文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报告应包括搜集资料的内源与渠道,论文的构思和所研究的课题的实际意义等主要内容。学位论文撰写计划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报告论文的进展情况,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论文原则上用法文写作,行文规范、语言正确通顺、叙述中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论点正确,论据充分。
学位论文撰写完成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至少请1位同行专家评阅,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人组成,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重新答辩。
七、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
积极参加研究生论坛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根据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每学期做学术演讲报告并提交相应的报告内容。
八、考核方式
考核分考试和考察,必修课程一律考试,按百分制计分;其余课程可进行考察,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