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口腔助理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考试大纲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 一、牙体解剖 | 1.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 | (1)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
| (2)牙位记录 | ||
| (3)牙的萌出及乳恒牙更替 | ||
| (4)牙体解剖的应用术语及解剖标志 | ||
| 2.牙体外形及生理意义 | (1)恒牙外形及临床应用解剖 | |
| (2)乳牙外形及临床应用解剖 | ||
| (3)乳牙与恒牙的鉴别 | ||
| (4)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 ||
| 3.髓腔形态 | (1)髓腔各部名称 | |
| (2)髓腔的增龄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 ||
| (3)恒牙髓腔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 ||
| (4)乳牙髓腔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 ||
| 二、牙列、(牙合)及颌位 | 1.牙列 | (1)牙列分类 |
| (2)牙排列特点和生理意义 | ||
| (2)(牙合)曲线 | ||
| 2.(牙合) | (1)(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 |
| (2)牙尖交错(牙合)及其特点 | ||
| (3)前伸(牙合)和侧方 的特点 | ||
| (4)(牙合)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 ||
| 3.颌位 | (1)牙尖交错位 | |
| (2)正中关系与后退接触位 | ||
| (3)下颌姿势位 | ||
| (4)三种基本颌位的关系 | ||
| (5)前伸(牙合)颌位和侧(牙合)位的特征 | ||
| 三、口腔功能 | 1.下颌运动 | 下颌运动的形式范围及意义 |
| 2.咀嚼运动 | (1)咀嚼运动的过程和类型 | |
| (2)咀嚼周期及咀嚼效率 | ||
| (3)咀嚼运动的生物力 | ||
| (4)咀嚼时牙的动度及磨耗 | ||
| 3.唾液的分泌和功能 | (1)唾液的性质与成分 | |
| (2)唾液的分泌和调节 | ||
| (3)唾液的作用 | ||
| 4.口腔感觉 | (1)口腔颌面部痛觉 | |
| (2)口腔黏膜温度觉、触觉及压觉 | ||
![]() | ||
| 五、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 1.口腔局部解剖 | (1)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 |
| (2)唇、腭、舌的解剖特点 | ||
| (3)舌下区的表面标志与解剖标志 | ||
| 2.颌面部局部解剖 | (1)颌面部表面标志 | |
| (2)腮腺咬肌区的解剖特点 | ||
| (3)面侧深区的解剖特点 | ||
| 3.颈部局部解剖 | (1)颈部的境界、分区及解剖特点 | |
| (2)颈筋膜的层次结构 | ||
| (3)下颌下三角的境界及解剖结构特点 | ||
| (4)气管颈段的解剖特点 | ||
| (5)颈动脉三角的解剖结构特点 |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