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现场,除了该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还有正在学校任教的老师,甚至包括热心的社会人士、小学教师等均来报名。
对外派教师要求高
“我们期望让世界各地通过汉语了解中国。”重庆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江燕说,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呼吁高校老师到国外援教以来,这个在政策上予以优待、对自身又有提高的项目得到众多高校教师的青睐。
对外派老师的要求很多,包括普通话过国家二级甲等、能熟练使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有三年全职教学经验、有较强的外交能力;另外,对持有国际驾照、中华才艺特长者(如会中国乐器演奏、剪纸艺术等)会优先考虑。
援外教师遍布各地
据市教委国际部有关数据表明,自2005年我市开始对外输出援教老师以来,从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输送老师逾百人。
四川外语学院近五年的统计表明,该校在法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均派有汉教老师,今后还将增加非洲部分地区的派驻。该校外事处朱老师透露,出国锻炼后,老师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毕业生也更好找工作。
此外,西南大学、川外、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还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业内人士透露,该专业虽然开设时间不长,但尚未毕业的学生已被多家国外教学机构预定,前景看好。
援教渠道有待扩展
去年,我市向国家汉办推荐了125名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和公派汉语教师,赴美国、新加坡等国。今年这个数目将有增无减。
但是,这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市不少知名对外劳务输出公司在对外汉语教学老师的输出上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他们认为“做教育太高深,应该属于国际文化交流的范畴”,有的甚至不知道教师也是劳务输出的一种。
市教委国际部付处长介绍,目前援教老师主要有两个输出渠道,一是在境外开设免费汉语教学点,如孔子学院;另一种为国家汉办选拔正在高校任教的老师,在国外小学、中学、高校成为正式教师,服务期两年。
而国家汉办在政策上的扶持,让重庆更多大学希望在国外开设汉语教学机构。据了解,前往国外援教的教师、志愿者工资均由国家汉办买单,住宿、医疗保险、交通则由当地政府或学校承担。
本栏稿件由 记者 陈寒星 采写
七十岁华侨
感动小老师
重庆大学外语学院研二学生郝红梅是前往泰国援教的志愿者。
郝红梅说,她有个学生叫夏常德(音),是位70岁的华侨。因年少时就到了泰国,对汉语有着特别的情怀。夏常德学习很认真,还常常帮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拿到结业证书那天,夏常德捧着证书泪流满面,用蹩脚的汉语写贺卡、给老师留言……令在场的志愿者感动不已。
外国人眼中
汉语很神秘
2001年,沈荭作为重庆大学第一位援教老师,被派到韩国庆南大学教汉语,后来又前往美国加州圣特芭芭拉大学做访问学者。
沈荭说,援教前,她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以为汉语在世界各地已经红得发紫,但事实不是这样。“有很多外国人认为汉语很神秘,比如有的把汉字印在T恤上,认为那样很另类。”沈荭说,在美国很多机场只能看到两种语言,英语和日语。“盲目崇拜自己会害人,我们需要一个清醒的认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并从中汲取力量,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