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无忧考网从郑州市中等学校招生办公室了解到,2023年河南郑州中考历史冲刺复习知识点公布,详细内容如下:
1.2023年中考历史冲刺复习知识点:商鞅变法
内容:
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直接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2023年中考历史冲刺复习知识点:问答题模板
1
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
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
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
“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
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
从*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
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
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
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
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国共合作:
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
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如评价李鸿章:
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具体答题思路&方法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7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8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9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0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3.2023年中考历史冲刺复习知识点:古代对外开放交流相关问题
古代对外开放交流相关问题
1、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明显的例子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
2、 玄奘西行目的是?学习佛法
3、 玄奘西行后写下的书籍是?《大唐西域记》
4、 《大唐西域记》意义是?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 唐朝和日本交流的例子是?日本派遣唐使来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
6、 鉴真东渡日本的贡献是?传授佛经,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7、 唐朝的对外政策是?对外开放。
8、 唐朝对外交流特点是?范围广,影响大,海陆、陆路并举。
9、 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是?
(1)唐朝国力强大、社会安定(2)对外开放的政策(3)交通发达(4)玄奘、鉴真个人努力。
10、 唐朝的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才使自己进步。
11、 我们要学习玄奘,鉴真的优秀品质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
12、 元朝(忽必烈)时期,来华的意大利旅行家是?马可波罗
13、 记录马可波罗言行的著作是?《马可波罗行记》
14、 《马可波罗行记》影响是?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15、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显示中国的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16、 郑和下西洋带去的物品是?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17、 郑和下西洋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8、 郑和下西洋特点是?时间长、规模大,影响大。
19、 郑和下西洋意义(影响)是(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0、 郑和下西洋能够成行的原因是?
①明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根本原因);
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③明朝政府的支持;
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