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案>导航 > 热点专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2020-04-09 14:35: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作者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未选择的路》也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

  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3.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4.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怎么办?面对这个大家都会碰到的问题,诗人的劝说首先是“不要悲伤”,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然后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更需要时间,焦虑、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

  5.怎样理解“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有人因忧郁而沉沦,有人因忧郁而绝望,有人因忧郁而疯狂,可是诗人说“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对未来要有信心,暴风雨之后会有彩虹,黑夜之后会有黎明,要学会镇静地等候,满怀信心地等候。只有在你完全安静下来的时候,蝴蝶才有可能栖上你的肩头。

  四、课文主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面对苦难,要勇敢,要坚定信念。苦难必将过去,快乐终将到来。过去的,会成为人生财富,让你不断回味。

  未选择的路

  一、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作品有《波士顿以北》《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初收录在他的第三本诗集《山间》中,这首诗与诗人的经历有关,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不久之后,很快就以其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正如诗中所说“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问题归纳

  1.“两条路”有什么含义?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两条路”一是自然界的道路,平坦的笔直的大路和充满挑战的艰辛的小路;二是象征两种人生之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2.作者选择的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会“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是说野草丛生,人迹罕至。这条路是很少有人走过的路,因而具有挑战性。“更诱人”体现了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3.结尾一节有什么深刻含义?

  多年以后,回顾自己当初的选择也许会“轻声叹息”,为未走那条路而感到深深的遗憾,但绝不是后悔。“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与开头呼应,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是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其他的路只能放弃。

  四、课文主题

  《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中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因此要慎重选择,不能随波逐流,当然也要有魄力,选定了道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加强诗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计划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2>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后评出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教案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