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要紧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做学问也是这样,要紧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先见於何书?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於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出来的。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於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於流俗传说,就是对於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教案
一、前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2、学习需求分析:
本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片训练议论文朗读的好范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分析、总结、提升。
3、思想与情感: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四、学习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共二课时。
六、教学策略: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
教学意图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使用 |
语言导入。
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
布置作业。 |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
听讲解。
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结构层次的回答。 回答: |
展示幻灯片1、2
展示幻灯片3
展示幻灯片4
|
学习重点:先作论述后提出分论点。
学习难点: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意图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使用 |
逐段讲解课文。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第三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要紧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第六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
展示幻灯片5
展示幻灯片6
展示幻灯片7
展示幻灯片8
展示幻灯片9
展示幻灯片10 |
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或者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①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悉思考举例的论证方法。②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经过自己怀疑。主要用道理论证的方法。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基本条件。主要用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1920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抗战时期,在昆明、成都、重庆任教。同时潜心著述,编辑刊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担任《资治通鉴》校点工作的总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标点总其成的重任,继续进行对《尚书》的研究,不断发表研究古史、历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顾颉刚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