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
学习资源:
课件音乐实物投影字典资料画纸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还是学诗,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课件进行演示,风声、水声、鸟叫、虫鸣,突出山中的幽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看不见人,但并不是没有人,也不会没有声音,可能会有风声、水声、虫鸣、鸟叫,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只写了人语响,这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我国古代的诗词本来是用来咏唱的,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音乐,现在老师这里有三首曲子,请你帮诗人王维挑选一首来唱这首诗。(多媒体放三段不同的音乐,学生听)选好了吗?为什么选这首?你打算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感情来读?总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大自然的热爱,恬淡幽静。
6、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
三、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四、课外展示,受到感染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听老师来读一读。(欣赏师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相应的诗和画面、音乐。
五、古诗是一块美玉,愿你们走近它、欣赏它、领会它,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秋天的雨》】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热、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读秋天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被艺术化了的语言。
教具准备:收集树叶或者图片(如银杏叶),录音机,磁带,课件等。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导语:同学们,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雷雨的洗礼,秋雨姑娘又象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是美好的,神奇的,又是令人陶醉的。
二、动情朗读,感受美景
1、师:你喜欢《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吗》?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读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一下,好吗?
2、学生有选择地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3、组织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总结优点,指出不足,并提自己的建议)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1、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同桌交流,再指名汇报,师适时板书:颜色、气味、声音。)
过渡:好,同学们,现在你是想看看秋雨的颜色,闻闻秋雨的气味,还是听听秋雨的声音呢?
2、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书后的收获。
3、组织学生班上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朗读体会。
师:喜爱秋雨颜色的小朋友,你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
(1)学生读文汇报,其他补充回答。
师:秋雨的颜色可真多呀!你们看!
(2)可见展示:(填一填、读一读)
()的银杏树()的枫树()的田野
()的果树()的菊花
(3)口头练习填写,指名读,齐读。
师:秋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是——(生:五彩缤纷)那么,你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词语的含义。
师:你喜欢秋雨的颜色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被艺术化了的语句)
(5)学生汇报,师随机出示下列句子,并知道朗读、品味。
黄黄的叶子象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风的凉爽。
师:秋雨不仅有好看的颜色,还有好闻的气味,谁闻到了?
(6)生读文或口述。
师:秋天的雨还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人们——(生:冬天到了)还有谁也听到这个消息了?
(7)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8)拓展:你还知道那些动物植物也在准备过冬呢?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同学们,喜欢秋天的雨吗?(说说喜欢的原因)
2、齐读后一自然段。(板书:丰收、欢乐)
3、学生合作,配乐朗读全文。(钢琴曲《秋天的私语》)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也数不完,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到课外去寻找吧!
4、自选作业:
(1)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
(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3)和爸爸、妈妈一起秋游。
【《回乡偶书》】
1、会认“偶、鬓、衰”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检查词语:鬓毛衰乡音相见相识
4、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点生读
2、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背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配乐背诵。
六、拓展:《回乡偶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