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鉴赏>导航 > 热点专题

小学的优秀诗词《绝句》赏析

2019-09-24 15:23: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绝句》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下面®无忧考网就给大家分享下小学的优秀诗词《绝句》,欢迎阅读!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诗词鉴赏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