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鉴赏>导航 > 热点专题

《悼亡三首》的诗词原文及译文

2019-05-29 11:39: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悼亡三首》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是为悼亡妻而作。哀婉诗要求率直,于平淡中见真情。梅尧臣这三首悼亡诗,以质朴见长,曲折而凄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语言平淡,情真意切,把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起来,副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谓是言情诗的杰作。下面®忧考网就给大家分享下《悼亡三首》的诗词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悼亡三首


  其一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⑵!


  我鬓⑶已多白,此身宁⑷久全?


  终当与同穴⑸,未死泪涟涟⑹。


  其二


  每出身如梦⑺,逢人强意多⑻。


  归来仍寂寞,欲语⑼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⑼此销磨⑽。


  其三


  从来有修短⑾,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⑿其年?


  忍此连城宝⒀,沉埋向九泉!





  注释


  ⑴十七年:梅尧臣与其夫人谢氏于天圣六年(1028年)结婚,至庆历四年(1044年)妻子去世,一共十七年。


  ⑵捐:抛弃,舍弃,丢弃。长捐:这里指永远失去。


  ⑶鬓[bìn]:本指耳边的头发,这里代指头发。


  ⑷宁:难道。


  ⑸同穴:同葬


  ⑹涟涟:泪流不止的样子


  ⑺身如梦:指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的状态


  ⑻强意:指勉强与人寒暄周旋之意。


  ⑼精爽:指精神。


  ⑽销磨:同“消磨”,逐渐消退。


  ⑾修短:寿命的长短。


  ⑿假:挪借。


  ⒀连城宝:指爱妻谢氏。





  赏析


  《悼亡三首》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是为悼亡妻而作。第一首是总写悲痛之情,结发两句以总叙起,着重在“十七年”。前四句写悲情,后四句写去日几番转折,愈转而愈深。第二首则作具体刻画。前四句写“每出”、“归来”,类似于司马迁写己悲时“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报任安书》),“窗冷”两句以客观景物,抒写自己寂寞孤独、长夜难眠的凄凉心境。末两句更点*妻的镂心刻骨之痛在于精神、在于灵魂上。第三首以“问天”形式,写出爱情之专与悲哀之深。三、四句将妻子写得愈贤愈美,则其死亡愈堪悼惜。五、六句愿牺牲自己,挽回爱妻的生命,以反问形式着笔,更显呼天告地之痛。


  全组诗情真意切,深入浅出,以最平最淡之语,达最深最浓之情,表达最明白,而又最耐人回味,是言情的杰作。


  第一首是总写。“结发”两句以总叙起,着重在“十七年”。“十七年”而“相看犹不足”,便见爱之深、情之挚。“相看不足”之时,忽然中路“长捐”,诗人十分悲痛。语愈平淡,情愈真切。


  元稹《遣悲怀三首》诗中说“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梅尧臣也写谢氏身后的个人心情:由自己“鬓已多白”料想到“身宁久全”,逆计“同穴”之期当在不远,可强作宽解;然而在“未死”之前,则一息苟存,即有“泪涟涟”而不能自止。几番转折,愈转而愈深。


  第二首则突出一点,作具体刻画。情是抽象的,必须因事因景才能写出;至于写得“尽意”,则尤其难得。梅尧臣先从自己的“出门”与“归来”写起。司马迁写自己的悲痛心情,有“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注”,即是从“居”、“出”着笔的。梅尧臣的“每出身如梦”,比“不知所往”,表达更明晰。心在谢氏身上,故出门也像做梦一样;“出门”“逢人”,也只是勉强应付。“出门”时有人谈论,还可稍解悲戚;“归来”时则孤寂之感更甚。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亦即此情此景之写照。人在“出门”时有所见闻,回来总想向亲人讲讲,可是人亡室空,无人可以倾诉了。这一点写出了最难写的情意。接下去写“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古人把丧妻之夫,比作鳏鱼(混子鱼),谓其夜不闭眼。这两句也就是描写长夜失眠的景况。由于长夜难眠,所以窗中飞入“孤萤”、天空一声雁叫,皆能察觉得到。这两句刻画得尤为真切。正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世间无最苦”,谓世上没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他的精神全部被这难熬的时光销磨殆尽了。语近夸张,但非此写不出镂心刻骨之痛。


  第三首,以“问天”形式,写出爱情之专与悲哀之深。但他不直说问天,而先说“从来有修(长)短”。人生寿命不齐,本属自然;但为什么愚者寿而贤者夭,那就要“问苍天”了。设想之奇,正见用情之挚。特别是“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表面上夸张,却又最合情理,因为在他心目中正是如此。有人戏谓其“情人眼中出西施”;难在做了“十七年”夫妇,还能持此看祛,其用情之专一,在当时士大夫中是颇为少见的。诗中把妻子写得愈贤愈美,则妻子死后,诗人就愈加悼惜。陈石遗曾指此谓“从《诗经·卫风·硕人》中来”。梅尧臣虽不一定是有意摹拟《诗经》,而千古诗人的思路往往是前后相同的。“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正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诗句)了。


  


诗词鉴赏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