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填满”、“橱窗”、“闪烁”、“灵魂”等新词。
2.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
3.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的合理想象,在现实与想象的强烈反差中唤起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进而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从小女孩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你们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805—1875),世界童话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创作了168篇童话故事。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讨论: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课文讲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五次擦燃火柴,五次产生幻象,第看到了大火炉,第二次看到了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看到了奶奶,第五次看到了奶奶抱着她飞走了。小女孩后冻死在街头。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4.按事情发展顺序提炼小标题
(1)悲惨生活(2)美好幻象(3)冻死街头
三、学习“悲惨生活”部分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时间:大年夜,地点:大街上,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冷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力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1).对小女孩的鞋的细节描写
(衬托“穷”)
(2).对小女孩头发的细节描写
“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说明小女孩美丽,引起人们的同情)
(3).对周围环境的细节描写。
(天气衬托悲惨、凄冷,圣诞节衬托社会黑暗,贫富不均)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
一、学习“美好幻象”部分
1.默读并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各出现了怎样的幻景?
(l)自由读第擦燃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说明了什么?(说明小女孩寒冷)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怎么理解?
(小女孩家里穷,她不敢随便用火柴取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思——议——读”的方法,下面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燃火柴出现的种种幻象。
3.小组自读自议,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
出现的幻景
说明了什么
第
温暖的火炉
说明小女孩十分寒冷,
渴望得到温暖
4.理解句子: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5.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寒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饥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象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二、感情朗读“美好幻象”部分
可采用多种方式读,要求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三、学习“冻死街头”部分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两腮通红”说明小女孩是冻死的,“嘴上带着微笑”说明小女孩临死的时候很快乐。)
(3)理解课文结尾的几句话。
“谁也不知道•••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谁也不知道”说明没有人关心她;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看到了许多美丽的东西;第二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以死来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
2.指导朗读。
四、把本文的故事复述给别人听。
第三课时
一、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思考、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象?你认为这些想象合理吗?
(学生表达)
2.你认为作者是根据什么展开想象的?你认为小女孩还可能看到什么?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要把感动读出来。
2.设置情境朗读。(配乐)
三、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读了以后,你有何感想?
2.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读几篇安徒生的童话。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教学难点:
从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又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