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很小就爱做实验,凡事都会亲自去实验一下,终成为发明大王,创造2000多项发明。
东汉时期的张衡小时候喜欢数星星,他将兴趣发挥到极致,画出了我国第一张星空图,首创了天文仪器“浑天仪”。
“兴趣是通往成功的云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就是找到了隐藏在云间的那把梯子,找到了那个离成功近的结点。”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不胜枚举:比如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比如站在钢琴前就想弹琴的莫扎特……
他们一旦对某件事情有了兴趣,会不自觉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熟练,直至成为领域里面的佼佼者。
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如果能够认识到他们的兴趣、天赋,加以正确培养和引导,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加之后期的勤奋与努力,自然能让孩子们在其中拥有快乐,直至结出成长的“硕果”。
第一层(level1)
单纯的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例如孩子参加兴趣班,需要购买学习用具,例如足球,球鞋等,家长会给钱“买,买,买”。孩子喜欢一个兴趣,父母应当支持她,并鼓励他。
第一层level1给予的帮助家长参与感不强,但也不妨碍孩子的学习和进步,同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只能靠孩子自己把握了。
第二层(level2)
除了提供物质、精神层面的支持,还提供了资源、能力上的支持。
中国目前已经突破人均GDP5000美元大关,新一代的新中产家庭,已经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这类父母大多知识层面高,有更多的时间,资源,能力,他们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重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天赋的启发。
我们来举些国外的例子,看看他们有没有做的好的地方,他们做法的逻辑是什么?
在欧美发达国家,家长也会让孩子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尽量多接触自己感的兴趣班,例如足球、橄榄球、篮球等运动项目,跳舞、唱歌、乐器、美术、歌剧、表演等才艺类项目,孩子在学校放学比较早,下午有充裕的时间来参加兴趣班和学校社团活动,周末的时候孩子也大多去参加各类的兴趣培养
家长会常年陪伴孩子去参加各类比赛。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多接触的原因就是让孩子接触各类兴趣班之后,他自己发现内心喜欢什么,哪些方面自己比其他人更有优势,家长因为常年陪伴孩子,逐渐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和天赋,为孩子更好的提供帮助和宝贵的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就是旁观者和参与者,不是控制者。孩子就像体验产品的用户,自己去体验,觉得好玩,就会继续玩,深入的玩。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两种方式后的不同。
欧美孩子到了初中以后,由于学业变得繁重,压缩了课余时间,家长和孩子会商量决定减少哪些兴趣班,挑选几项进行专门培养,并以此为特长作为考取大学的重要手段。父母也因为长期陪伴孩子学习和比赛,亲子关系较为和谐。
中国的孩子到了初中以后,由于当初兴趣班的出发点不同,有些兴趣并不是自己喜爱的,到了初中学习变得繁重,只好放弃了。因为没有其他兴趣,所以圈子越来越小,自信心也越来越弱。亲子关系也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
教育以结果为导向,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所以孩子的兴趣培养,离不开父母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