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务员考试>导航 > 备考辅导 >黑龙江

黑龙江2010年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考点串讲(2)

2009-09-22 23:39:00 来源:环球网校
考点8 财产型犯罪

  核心知识

  1.抢劫罪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我国刑法中规定了准抢劫罪的以下情形:

  (1)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2.侵占罪

  侵占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3.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以区别于贪污罪。

  4.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例题精讲

  【例】李某将与其有私仇的王某打昏在地后逃跑,此时张某路过,见王某不省人事,遂将其所带手表、钱物偷走。本案中(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一类-108)

  A.李某、张某构成共同犯罪 B.李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构成盗窃罪

  C.李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构成抢劫罪 D.李某、张某共同构成故意伤害罪、盗窃罪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刑法关于盗窃罪的概念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点评】本题同时考查了故意伤害罪与盗窃罪的概念。

  考点9 国家公职人员犯罪

  核心知识

  1.贪污罪

  贪污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2.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3.受贿罪

  受贿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4.玩忽职守罪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者放弃履行其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5.滥用职权罪

  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或者不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例题精讲

  【例】某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室主任王某,急于引进外资,对于前来投资的“外商”甲某等人盲目轻信,未认真审查其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就签订引资合作协议,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期打入对方账户400万元,结果,先期打入的资金被悉数骗走,给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王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  )。【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二类卷-101题】

  A.玩忽职守罪 B.滥用职权罪

  C.国家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 D.尚未构成犯罪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国家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点评】本题的重点在于严格区分几种公职人员犯罪的区别。

  考点10 法定继承、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核心知识

  法定继承

  1.法定继承的概念

  法定继承又称无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代位继承以及遗产的分配原则均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

  2.法定继承的顺序

  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丧偶的儿媳对公婆、丧偶的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二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前一顺序排斥后一顺序,但同一顺序的继承人之间并无先后次序之分。

  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继承其应继承的遗产份额的制度。它仅适用于法定继承,不适用于遗嘱继承。

  转继承实质上是继承遗产权利的转移,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之前死亡,其应继承的遗产份额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的制度。

  》》例题精讲

  【例】按照我国有关规定,遗产继承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104题】

  A.配偶子女父母 B.兄弟配偶子女

  C.子女父母兄弟 D.父母兄弟配偶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继承法》第10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遗产继承的顺序问题。

  考点11 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许可

  核心知识

  行政强制执行是使用强制措施实现行政法义务的国家执行制度。我国现行的行政强制执行实行以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实施为主,由行政机关依法律、法规授权独立实施为辅的制度。行政强制措施分为:对人身的强制、对财产的强制、对行为的强制。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因此,行政许可属于依申请的、羁束的、授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例题精讲

  【例】下列规范性文件中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的是(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100题】

  A.法律 B.县级政府的决定

  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一般来讲,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决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省级人民政府的规章依据法定条件可以设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其他规范性文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设定行政许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行政许可设定权的问题,考生需精确把握有关各类法律文件的行政许可设定权的规定。

  考点12 行政处罚

  核心知识

  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处罚,主要有三种:劳动教养;驱逐出境;通报批评。

  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

  (1)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2)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3)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4)部门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一定数量罚款的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5)地方政府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规定。

  (6)除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行政主管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例题精讲

  【例】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是(  )。【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1题】

  A.罚金 B.拘役

  C.责令停产停业 D.管制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行政处罚法》第8条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有:(1)警告;(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行政处罚的种类。

  考点13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和行政复议机关

  核心知识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和复议机关如下表:

  被申请人复议机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本级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地方国家安全机关全国范围内实行垂直领导的机关(海关、金融、国税、外汇)上一级主管部门乡级、县级、地级人民政府上一级政府省部级单位本单位派出机关(行政公署、街道办事处、区公所)设立该派出机关的政府派出机构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派出机构该部门或该部门的本级政府非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派出机构直接管理该机构的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直接管理该组织的机关作出共同行为多个行政机关共同上一级机关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原行政机关被撤销情形下)按照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的类型确定复议机关

  》》例题精讲

  【例】某市政府所属A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被撤销,其职能由市政府所属B行政机关继续行使,受到行政处罚的公民不服,准备提起行政复议,此时他应以(  )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9题】

  A.A机关 B.B机关 C.市政府 D.省政府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前被撤销的,应当以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以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为复议机关。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资格转移的问题。

  考点14 消费者的权力

  核心知识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安全保障权;(2)知悉真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依法求偿权;(6)依法结社权;(7)服务知悉权;(8)维护尊严权;(9)监督批评权。

  》》例题精讲

  【例】农民贾某从某种子站购买了五种农作物良种,正常耕种后有三种农作物分别减产30%、40%和50%。经鉴定,这三种种子部分属于假良种。对此,下列哪一选项不正确?(  )

  A.贾某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B.贾某只能要求种子站退还购良种款

  C.贾某可以要求种子站赔偿减产损失

  D.贾某可以向当地工商局举报要求对种子站进行罚款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农民贾某购买良种的行为属于购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4条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与经营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履行。贾某可以要求退还货款,但不是只能要求退还货款,所以选项B不正确。

  【点评】本题一方面考查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考查的是消费者权利的具体内容。

  考点15 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核心知识

  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1.工作时间

  国家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延长工作时间的例外情形: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2.休息时间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女职工生育享有不少于90天的产假。

  》》例题精讲

  【例】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工作时间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

  A.我国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制度

  B.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休息2日

  C.用人单位不能实行法定工作时间,需要实行其他工作时间的,必须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准

  D.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而延长工作时间的,应当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而且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A项的表述与上述法条的规定是一致的,故A项正确。《劳动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由此可见,B项“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休息2日”与法律的规定不符,其说法是错误的。《劳动法》第39条规定: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36条、第38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由此可见,用人单位不能实行法定工作时间,需要实行其他工作时间的,必须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准,故C项说法是正确的。《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可见用人单位如果要延长工作时间,一方面要和劳动者协商;另一方面一般每日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所以D项说法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劳动者休息权的具体内容,考生应对相关条文综合把握。

  考点16 劳动争议申请和受理

  核心知识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例题精讲

  【例】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间为(  )。

  A.6个月 B.1年C.3个月 D.45日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期间问题。

  》》易错点拨

  【例1】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下列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机关是( )。

  A.太原市某区人民代表大会 B.山西省人民政府

  C.中共太原市委 D.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根据《立法法》第63条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易错点拨】本题易错选B。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而不是人民政府。

  【例2】下列行为中,没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是(  )。

  A.某单位辞退了怀孕的小李

  B.某单位招收了一位年满17周岁的未成年女工

  C.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老王让自己正在上小学的女儿辍学回家干活

  D.某公司未经王女士同意,以营利为目的,将其肖像印发在广告画上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不得招用未满16岁的未成年女工,而B项某单位招收的是一位年满17岁的未成年女工,没有违反该法规定。

  【易错点拨】命题人在B项上设置了一个陷阱——“未成年”,假如该选项将“未成年”三字删除,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选错。

  【例3】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3000元现金,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和乙的行为构成(  )。

  A.甲乙只构成盗窃罪 B.甲乙均构成抢劫罪

  C.甲为盗窃,乙为故意伤害 D.甲构成盗窃,乙为抢劫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抢劫罪)定罪处罚。这是关于转化型抢劫罪的规定。乙构成抢劫罪,甲未使用暴力,故此不构成抢劫罪,仍为盗窃。

  【易错点拨】本题考生易错选C。

公务员考试黑龙江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