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二年级>导航 > 热点专题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示例三篇分享

2019-01-29 10:29: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自己变的理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身也有自身的乐趣。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百几十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直观认识

  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

  (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

  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计数器表示。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

  让学生对照计数器试着写数,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个位上为什么0?0可以不写吗?谁能把这个数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

  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

  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

  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做完第5题后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口算时可以利用几百几十的组成来思考,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思考。)

  5、做“想想做做”第7、8题。

  口算给同桌听。(每人一组)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已经栽的棵数与还剩下的棵数相加,就是一共栽的棵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篇二】


  教学要求: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笔算:6÷3

  指名笔算,反馈是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

  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

  生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

  生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她们所表示的意思。

  3.揭题: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可能是正好分完,也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的口述。

  指名列式:7÷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分别表示什么?

  2)写出竖式问:分成了几份?这就说明7里面多有几个3?商写几?问:每3个一份,分成了2份,共分掉了几个?竖式中怎样算?3和2的积6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这个6表示什么意思?7个桃子,分掉了6个,还剩几个?那么竖式中怎样得到余下的1?

  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

  3)生完整的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小结:

  1)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想想,如果不摆学具,怎样得到商2?(生讨论,指名说)

  2)因为7里面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

  问:为什么要用“多”?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

  指名说,师指出:计算17÷5时,可以想17里面多有几个5,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出示竖式1问:这个列的对不对?为什么?

  指出:商2,要减去2和5的积10,余下的8里还有1个5,所以17里不只有2个5,商2就小了。

  出示竖式2问:这个对吗?为什么?

  指出:商4,就要减去4个5的积20,不够减17里没有4个5,所以商4就大了。

  小结:商2小了,商4大了,那怎样找出合适的商呢?

  4.观察:例题7÷3中的余数1比除数3大还是小?17÷5的余数比除数怎样呢?

  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思考、汇报)

  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板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第(1)题: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多有几个2?还余几?2)生填写竖式。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2.完成第2题

  1)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2)生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对比说说怎样得到的商?

  3.完成3题。

  读一读填空。根据这个想法列出完整的竖式。

  3.完成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时候怎样又快又准确的找到商呢?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出示蝴蝶的一半。

  生:蝴蝶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你怎么知道是蝴蝶的呢?

  生说一说,师加以引导。

  师:生活中,像蝴蝶这种两边大小、形状、图案一模一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你在生活中见过轴对称图形吗?说一说吧

  生举例子,师加以引导并表扬肯定。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小青蛙图片

  你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怎么判断的?从哪里看两边一模一样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吗?

  小组动手操作

  2、交流汇报。

  用对折的办法,发现两边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欣赏轴对称图形的图片

  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你想看看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二年级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