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件>导航 > 最新信息

初三上册语文课件:《香菱学诗》

2018-09-17 17:25: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形象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可以轻视。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分享的初三上册语文课件:《香菱学诗》,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观照的阅读方法。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苦、乐、善、喜、痴…..)

  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本文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师: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今天开始我们“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

  对话探究旅程(大屏幕出示),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一】

  下面请第一小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看看宝玉和探春兄妹的看法,先告诉大家你从课文中何处找到了哪句话?再分析他们的态度。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大屏幕出示)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

  3.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二】

  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好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请找出文中宝钗对此事评价的语言:(大屏幕出示)

  ⑴你本来呆头呆脑,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⑵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⑶可真是诗魔了。

  ⑷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三】

  黛玉是《红楼梦》中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两人此时相同的生存背景以及诗歌对她们而言的相同意义及作用来答题。)

  ​文中黛玉从”立意要紧、多读经典、鼓励练笔、严格要求“等方面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正如文中她对宝钗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

  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原来是际遇相同、追求相同而已。】

  5.香菱对自己学诗的看法。【对话四】

  作为侍妾,大观园中的平儿等人都不学诗,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就是因为她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

  我们可以从从文中找到香菱学诗的目的。(原文:只是心里羡慕,学着玩罢了)那么羡慕什么呢?

  出示该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提示(羡慕雅)

  (大屏幕出示)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质兰心的香菱是不会甘于沉落的,对诗的向往恰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香菱善良贤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底层,也没有失去希望。

  6.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五】

  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香菱是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作者究竟对香菱有怎样的感情呢,寄托了作者这样的情怀?

  虽然同为下人,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儿、鸳鸯等人,她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且有好学勤奋的精神。显然,曹雪芹对香菱有着特别的钟爱,尤其是学诗这一段,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亮丽的一笔。可以说她是作者较为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

  鲁迅说“悲剧是将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在《红楼梦》中,对香菱命运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可见,那是悲剧收场。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讴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不但美丽,而且性格乖巧,有天赋才华。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这极端粗陋鄙俗之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作践。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所以“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香菱身上承载着作者《红楼梦》的主题“千红同哭,万艳同悲“,是作者塑造的众多优雅女子中的一个。

  7、你是怎样看待香菱学诗的?【对话六】

  四、结束语:

  ​同学们,如果今天你被这个充满灵性、充满诗情、美丽执着的香菱感动了,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红楼,去感受大观园里那些以诗寄情的女子们,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美丽”,(音乐、图片)香菱走了,“红楼”中诗一样的女子们后也都以凄惨的方式走了,但是她们的“魅力”却铸成了我们心中永恒的红楼梦!

  ​五、布置作业【对话六】

  学习了本文,你是不是很有感触?请你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谈谈学习写诗的心得;也可以评价香菱写诗的进步;还可以谈谈你对写诗的不同见解。

  

篇二

  【教学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作者对香菱等女性的感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品味作品高超的写作技巧与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收集《红楼梦》涉及到香菱的主要内容。

  2.课前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放映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片断,要让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

  二<情境导入,整理信息

  师:课前同学们观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断,也收集了与课文有关的情节,下面请同学们交流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整合。

  师(追问导入):《红楼梦》一书刻画了许多钟灵毓秀的奇女子,今天我们就学习节选于其中的一段文字——《香菱学诗》。

  三<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师:课文写香菱学诗,共写几件事?请大家速读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明确:

  1.黛玉指点学诗门径。

  2.香菱谈论读诗体会。

  3.香菱苦心学诗。

  四<揣摩细节,感知形象

  师:小说刻画了香菱这个形象,是怎样刻画的呢?香菱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要求学生找出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1)传神的语言描写。

  如:香菱怔怔答道:“‘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2)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又如: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3)成功的侧面描写。

  如宝钗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就是侧面的烘托的作用。

  2.人物形象的把握。

  (1)香菱。

  ①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2)林黛玉。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有何特点?

  组织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充分讨论并明确: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有良好资质,入园前虽然家务繁忙,但她总是忙里偷闲读几首诗,在与黛玉谈诗时,就充分体现了她的良好感悟能力。二是有良好的引路人,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采用点拨式,而且两人都具有良好的诗歌素养,特别是黛玉,循循善诱。三是大观园中使她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家处于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利于她的学习。

  2.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其特点是:一针对性强,直接明确读诗的要领;二循序渐进地指导香菱读诗;三是通过讨论促使其素养提高;四是严格要求,指导训练。

  六<联系生活,畅谈体会。

  师:学习了本文,我们在为香菱的精诚所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提供的角度:

  1.香菱的学习品质与精神。

  2.香菱学诗<黛玉论诗与语文学习。

  七<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曹雪芹)

  诚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精华灵秀

  边读杜甫诗歌,边尝试作诗性格悟性极强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写成功刻苦用心

  讴歌同情惋惜多读悟学高手敢创作善想象

课件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