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押题
1,近年80%是语文散文题,关注亲情类、环保类课文。
2,根据前几年的出题提问方式,今年50%出教学过程,切记按照“课堂导入、探究新知、拓展延伸、课堂总结、作业布置”五个环节必须齐全,小标题加粗独占一行。探究新知按照字、词、句、段、篇、修辞、结构、讨论等主要内容,设计5个以上步骤。实在不行,读一段提问一到两个问题展开。
3,三维目标、课堂导入、课堂活动次之,均参见直播间,有截图和模板。
教学设计题(一)
对“认识角”进行教学设计。
(1)写出教学目标
(2)写出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2)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用ppt展示生活中的角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便于学生接受。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活动一:画一画,剪一剪。
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要求学生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活动二: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活动三: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1)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2)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老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活动四: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3.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提问。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作的角在哪儿吗
四、小结
本节采用反思总结、深化认识.(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1)你在知识、技能、方法上的收获是什么?
(2)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鼓励看书)?
(3)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题(二)
材料: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根据材料,拟一份教学设计。
【答案解析】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逐句向学生讲述本文表达的含义。
三、读课文,感知庐山的美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表演,理解庐山的美
1、师: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