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目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篇一:父亲,我读你】
十月份的后一周、十一月份的第一、二周,我从电话里读您,读您的声音,读您的语气。
您的声音,低弱,到后来软而无力,模糊不清。您的语气,伤感,到后来悲而无声,充满凄凉。
这是以往我不曾感受到的。
每同您通话,您总是说您自己,很少提到您以往总是先提的母亲。每同您通话,您总是说您很累,便秘胃痛腹胀上吐下泻,吃不下饭。每同您通话,您总是说人老如机器,久了就散架。每同您通话,您总是说您爱看的电视也不想看了。
可后通话,您竟然清晰完整地告诉我,让我不要回来看望您,您的病弟弟能有把握治好。
父亲,您一向是坚强的,再大的人生磨难也没能把您击垮;父亲,您护理母亲很长一段时间,总不言累。可到病痛关头,您变得那么脆弱,您禁不住感叹“累”。在我看来,除了护理累,还有身体累,还有心累。
父亲,您确实太累了。在您需要我的时候,您依然考虑的是我们远途而来,开车不安全,工作受影响。父亲,您确实太累了。您在照顾母亲饮食起居的同时,还勤俭节约,完成您的人生的后计划,存钱安排您和母亲的后事,不让子女掏一分钱。父亲,您确实太累了。病痛让您输液,一连就是九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还伴有难喝的中药。可是病情还是不见大的好转。接着还是输液。
十一月份的第二周星期五11点,我和妻子夜以继日地赶到了古蔺中医院。
病床前,我含泪读您。读您的面容,读您的话语,读您的脉搏,读您的呼吸。
两月不见,您竟瘦成了如此模样:双眼落眶,颧骨凸出,两颊无肉。
您还能说出我与妻子的名字,声音微弱,不甚清晰(没戴假牙,让您说话更显艰难),脸上流露出平静而满足的神情。
您还能知道让我关门关窗(因为不时有人探望,进进出出)。您还能说出喝水,喝蜂糖水。您还能同疼爱的孙女龚宇视频通话。
这与早上无法说话的情况相比,显然是好了许多。或许是我们的到来,让您心里稍感安慰,有了说话的*。
监测仪显示您的脉搏、心率和血压。我握着您的左手,感觉到您的脉动。
您吸着氧,嘴始终张着。吸氧管插入鼻孔,有些不舒服,您不时要用手挪一挪;您嘴唇清紫,我们只好随时用棉签沾水润润。
您不时地掀衣掀被盖。不知是热,还是心里烦躁?
就在输第二组液体时,您突然咬住双唇,三次发出挣扎的声音。随后便没有呼吸。
弟弟让我叫医生,按胸、启搏……,无用。您后没有了气息。
我知道,先没呼吸,再断气,这是痛苦的。
父亲啊,您想熬过后一关,您想等来所有儿孙,或许您还想对我们交待什么,但终没能挺住。
父亲啊,您太累了,您的生命已经到了无比衰竭的状态。
父亲,您没有合上眼,大概还焦虑着右股骨胫碎裂瘫倒在床的母亲。尽管我们向您说明了母亲安稳的情况,可是您还是不放心;尽管我们向您保证要好好服侍母亲,可是您还是不放心。是啊,儿女再好,哪有您随时在母亲身边贴心照料好呢?
此时,我的心好痛。我和弟弟含泪合上您的眼,在心里默默发誓:父亲,您安心走吧,我们四姊妹一定会照顾好母亲!灵堂前,夜深人静。我默默读您,一遍又一遍。读您的遗像,读遗像中的您。
遗像是您的身份照,可我读出了多样的您:
充满苦楚的您——
小时父母早亡,妹被日本兵挑刺而死。可怜的您,只好随叔婶生活,初中尚未毕业,便当了兵,过起了提心吊胆的日子。
*时期,被造反派批斗,下生产队*。
细雨中上山打柴,风雪中上摩尼背猪卖;
垒土造屋,每月都步行几十里山路下马蹄背米油。
艰难的岁月,一个人的工资,苦苦撑起了一个多子多女(连同夭折的,我们共六姊妹)的家。
退休后,又照料孙辈一个又一个
充满笑意的您
两个大学生,三姊妹有工作(大姐靠您而代课,后因小孩拖累而放弃),儿孙满堂。
您曾育三代人,桃李满天下。学生们惦记您,常来拜望您;领导肯定您,家长夸赞您。
有些生气的您
病人住进您的家,您气;病人死在您的家,您气;母亲因他人考虑不周而跌倒骨折,您更气
您已经枯瘦无力,可为了拉起母亲,您拼尽全力,耗尽元气……这一切让您气上加气。
父亲,我梦中读您,瑞气之中,您步入了天堂。我听不到您的言语,但能看懂的表情:您似乎说,可以轻松一下,回故地南昌一趟了。您表示:安葬在白沙好,与学校永存!您用眼光看着人间,我知道其中用意:要我们照顾好母亲!!
【篇二:解老先生略传】
解老先生,生于农家,少时受业于名儒唐老先生。后得国家师范教育,以教书为业,享高级职称,为庐西防虎中学校长。
青年伊始,先生耕耘杏坛,数十春秋,呕心沥血。既任校长,脚踏实地,感召同仁以人格,引领发展以睿智。先生仁德,一生桃李天下,无论仕宦或贩夫走卒,桑农子弟,皆以先生名下为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直至晚景,先生仍不忘己责,虽退位校长,对青年栽培之情,念念不忘,言之谆谆,意之切切,感人肺腑。今先生年势虽高,然精神矍铄,雄心不减。
览其一生,先生之功,可谓恩惠当代,利泽后人。先生以业绩显著,屡受乡民垂敬。
先生之行,严谨笃实,堪称楷模。他担任校长期间,谦逊好礼,尊师爱生,一言一行,率先垂范,一时传为佳话。昔日,吾幸遇先生,耳濡目染,余虽愚钝,亦自觉大有长进。先生对青年后生,关心备至,寄予厚望。先生提命告诫吾等,君子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潭;为师一曰应爱生如子,力戒盛气凌人;二曰谦和好学,力戒骄傲浮夸;三曰清廉公正,力戒谋财好利。其言辞恳切,谆谆不倦,神态安详,历历在目。虽则当时并不为意,然时过境迁,吾长掩卷而思,更觉意味深长。先生奔波教育,古道热肠,一生辛苦,言行诚乃我等榜样。先生可敬可亲可畏,俨然一智者亦,慧者也!
先生性格温和,待人和善。然刚正之气,令人肃然起敬。昔日,我曾现场见证,面对上面主管部门,肆意所为,先生拍案而起,足以震撼!
先生一生以简朴为约,无任何不良嗜好。先生好音乐,一声口琴,专业人士为之汗颜,喜书法,如行云流水,颇具大家风范;爱体育,篮球场上,扣杀进退,少年甘居下风。家教甚严,所生子女,虽不显赫,然为人处事,不骄不躁,毫无虚夸之风。知情者皆谓先生之家,实乃书香门第也。
先生诞应天衷,聪睿明哲,仁笃慈惠,以关爱之心行平常之事,以长者之道待平常之人。先生晚年,品愈高逸,人愈醇厚,精神愈充盈,让人羡之仰之,尊之亲之。吾言于同仁,先生晚年之容貌,颇有周总理之气质。同仁皆云,论之甚当。先生一生,可谓一本厚重大书。读之,慕之,叹之。《史记》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之谓吾辈对先生感受,甚当。
纵观先生足迹,慈祥热情公正善良诸语难括先生之品质,学高业精严谨踏实之论不足形容先生专业之作风,大度大气淡泊名利之词又难显先生为人处事之高尚。仰其有余,学其难成,借一言以抒怀:“与其相处,受其教诲,乃人生之大幸哉!”又借一言以赞之:“孤山苍苍,淠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丁酉年夏日,后生王国敏谨书以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