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两种题型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分为两种题型。一类题型是主观型的,一类题型是逻辑型的。逻辑上的题型它强调的是对于材料内容上的理解,逻辑型的题往往是比较简单的,不需要考生去猜测出题人思维,只需要从材料当中抓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就没有问题。对于主观型题目,更多的是强调出题人作者的一个的意图,就是通过这段材料所反映出作者在写这个片段时的一个想法,所以这种题就要求考生对作者的想法要把握的比较好。
二、应对语境搭配题型,主要可以运用情景呼应法。情景呼应法又分为语义呼应和语用呼应。
1、 语义呼应
语义呼应就是意义上的呼应,语境已经为该空应该填一个什么样的词,提供了足够的意义上的暗示。
例题1 对一篇规范的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 的不智之举。填入划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A.削足适履 B.扬扬止沸
C.矫枉过正 D.舍本逐末
其中,“综述、注释”对于一篇论文来说是很重要的,相当于“脚”,“版面”相当于“鞋”,那么砍掉综述、删去注释,来适应版面,正是“削足适履”。在语境中找到了足够的暗示,这样正确答案就可以轻松的选出。
例题2,随着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进入千家万户、覆盖城乡,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扩大,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 着社会舆论。
填入划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A.日益 影响 B.逐步 控制
C.渐渐 干扰 D.不断 引领
其中,“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这句话中的“越来越”,这个词就可以给考生足够的暗示,前面的空应该填“日益”,因为他们都是逐渐变化的过程,答案由此也可以轻松找到。
2、 语用呼应
语用呼应实际上就是用法上的呼应。比如例题3中,正确答案是C。这三个词语是有着内在的先后顺序的这样的逻辑关系的,这可以说是一种用法上的相互呼应。
所以,对于考查语境搭配的这样的选词填空题,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呼应法来应对。
例题3,第一届的“超女”冠军安又琪尚未来得及成为令人追捧的唱片歌星, 如今又匆匆推出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未必不是揠苗助长,想将她们生生扼杀了。张曼玉熬了多少年才红啊!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是:
A.人才培养也应“物以稀为贵” B.“超女”才华将要被扼杀
C.人才“快餐化”等于揠苗助长 D.演艺人才造就是急不得的
【解析】:选项当中A和C是一定是不能选的,A和C对应的主题词是什么?对应的是人才,而人才在这个片段当中外延扩大了,本身在这个片段当中,它谈论的这个中心的这个类是安又琪、超女、张曼玉,这类人并不能说直接抽象出来一个概念是人才,首先抽象出来概念是演艺的人才,所以中心词扩大之后,这个选项就是不正确的,这本身是出题人常见的一种出题手段,所以考试一定要注意,这个中心词外延扩大,所以绝对不能选。
另外一方面,大家会发现B和C也是有问题的,B、“超女”才华将要被扼杀,而文章中提到的是“未必不是揠苗助长,想将她们生生扼杀了”,这强调的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说将来一定会被扼杀。所以B在可能与现实之间出现了问题,C也一样,说人才“快餐化”等于揠苗助长,因为说的是未必不是,未必不是意思就是说的可能是,所以发现通过这样的技巧,毫无疑问答案只有一个是第四个了。
考生甚至不需要判断作者在这个文章当中主要想谈什么内容,所以说主观性的题并不是说一定要通过主观性的分析才能得到,那么有的时候通过逻辑也能够把题目分析出来,后得出正确答案。D、演艺人才造就是急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