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二年级>导航 > 热点专题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三篇】

2017-08-17 10:07:00 来源:无忧考网
©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流动的颜色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施教时间:9月3日-9月5日
教材简析:
红、黄、蓝三原色在幼儿园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原色互混产生间色、复色,在以前的教材中都是以调色、色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的。而本课教材引导学生让这三种颜色相互流动,观察色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通过让红、黄、蓝三原色互相流动、混色的游戏,引导学生发现色彩的调配规律。
2、 用搅拌、流淌、吹,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色彩规律。并根据想象将偶然得到的绘画效果进行合理添加,使之成为内容充实的一幅画。
3、 在游戏式的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找出色彩调配的规律。
2、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然得到的绘画效果进行合理添加,使之成为内容充实的一幅画。
3、 在游戏中要遵守秩序,保持教室的卫生。
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皿、滴管、彩色墨水、水粉或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玻璃、光滑的卡纸、吸管、实物投影仪。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调色盘、生宣纸、毛笔、玻璃、光滑的卡纸、吸管、抹布。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教师出示三个玻璃皿中装的红、黄、蓝三原色的墨水,为大家表演“变色魔术”——运用滴管将三原色在玻璃上混合,请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玻璃上的变化。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色彩的变化。
活动二: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带来的工具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试着从以下几个试验中选以—到两个进行实验:
1、将红黄蓝三色水粉颜料挤到调色盘里,分别用小棒充分的搅拌,看看一共能出现多少种变化。
2将红、黄、蓝三色的墨水滴在玻璃上,晃动玻璃,让玻璃上的颜色充分的混合,然后将生宣纸覆到玻璃上,小心的揭开,看看宣纸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3、 在一片玻璃上涂红色墨水、另两块涂黄色和蓝色,晾干后将三片玻璃两片两片的覆盖在一起,迎着光线看看有什么变化,再试着将三片玻璃摞在一起看看。
各小组派代表起来说说自己组通过实验有哪些发现?大家讨论一下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即红、黄、蓝三色混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活动三:
用嘴或者利用吸管等材料吹画,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添画成各种形象。
鼓励大胆创新,有些画从正面看不出像什么,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合作,凝聚集体的力量来进行创造。
课后拓展:
回家在纸壳上掏圆洞,寻找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糖纸贴到洞上,做成三张滤光片。使用这几张滤光片组合着来观察世界,体会色彩流动带来的美感。
札记:
美术学具盒里的彩色墨水对于本课来说很实用,但要提醒学生在剪口时要大小合适,否则用的时候容易一下子挤出好多,将作业本洇湿,而且作业不容易干;画完后墨水瓶子要把盖子盖紧,好多孩子都是这样把墨水撒了一书包的。这些虽然都是细节问题,但也是学生的习惯问题,所以一定要强调到。

变化无穷的线条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与一年级时的游戏式课业《大家都来做》紧密相关。本课着重是在游戏中引导学生体会艺术造型中“线”的魅力,了解长线、短线的不同造型规律。
教学目标:
1、尝试从生活中寻找长短不同的线装材料,做摆一摆、连一连等游戏式的造型活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摸索线状材料造型的规律。
3、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大胆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造型活动中引导学生学生发现线状材料造型的规律。
2、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大胆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以线为主要材料的装置艺术欣赏图片、实物投影仪。准备大量线装材料,事先在操场的地上点一些供学生定位的点。
学生:事先布置学生回去从生活中寻找线状材料。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9月8日-9月10日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一年级时上《大家一起做》,运用点、线、面材料做造型游戏的快乐。
通过实物投影仪观看当时以线状材料拼摆出的造型,用简单的语言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活动二:
通过实物投影仪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国线描作品、铅笔速写作品、以线状材料为主的装置艺术作品。通过观察、讨论、评述来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
启发学生从书包里寻找现状造型材料,比比谁找到的多。
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找到了哪些现状造型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那些可用来做拼摆游戏的线装造型材料?
课后作业:
回去从家里寻找长、短不同的线装造型材料,下一节课我们到操场上去拼拼摆摆,创作出大师级的画来。
第二节施教时间:
9月10日-9月12日
活动一:
列队来到操场上,将大家搜集来的线状材料按照小组放在一起。要分开长的材料和短的材料。
分配各组的活动场地,组织好各组有秩序的排列好。
活动二:
大家选择长的线材,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把自己组场地里地上画的点连起来,看看摆出来一个什么形象。
再换一个顺序连接这些点,看看能拼出一个什么图案。
活动三:
运用长的线状材料,自己组通过讨论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再运用短的线状材料,自己组通过讨论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各组互相参观,谈一谈通过造型游戏自己体会到的长的和短的、硬的、软的线状材料在造型时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活动四:
根据刚才总结出的不同的线状材料的造型特点,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线状材料拼摆出一幅大的造型作品。
教师辅导时以指点为主,鼓励学生放开手大胆造型,团结协作,体会“牵着线条来散步”的快乐。
活动五:
收拾与整理,列队回到教室。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利用变化无穷的线条来造型,美化我们的生活。
札记:
时间过了一年,孩子们今天再来拼拼摆摆时,比去年可从容多了。令我感动的是,他们现在能很快的自由分组,高效率的合作,而且他们能够很快的找出适合长线或适合短线摆的图案。不足的是,因为学校操场还未完工,我是带他们在教学楼前的小平台进行的活动,孩子们玩得太高兴了,声音有些大,尽管我一再的镇压,还是有老师下来表示*。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
闪光的名字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施教时间:9月1日-9月3日
教材简析: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也寄予了家长对孩子的无限祝愿。上学期学象形文字时,好多学生已经用象形文字表现了自己的名字。本节“闪光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造型手段将自己的名字象形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造型手段将自己的名字象形化,好达到形、色、意的统一。
2、用闪光胶或其它有光泽的材料使自己的名字“闪光”。
3、在表现自己名字的过程中体会家长在名字中寓于的对自己的期望。
教学重、难点:
1、在表现自己名字时将自己的名字象形化,好达到形、色、意的统一。
2、名字与底色、装饰的颜色要来开,一定要突出名字。
教学准备:
教师:以班里同学的名字为表现对象的范作若干。示范工具。实物投影仪。
学生:美术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闪光笔、闪光中性笔等。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出示一幅上学期班里一位同学用象形文字表现的自己的名字供大家欣赏。
请几位同学起来谈谈家长为什么为自己起这个名字,其中有什么寓意,谈谈自己对自己名字的认识。
活动二:
谁不想做个顶天立地的人,谁不想自己的签名富有特色,谁不想让自己的名字闪闪发光!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为班里几位同学设计的名字,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怎样根据名字的外形、笔划、意思来进行造型加工。
活动三:
怎样让表现好的名字闪闪发光?请学生们通过看书、讨论、试着画一画等,找寻让名字发光的多种手法。
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活动四:
试着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的名字,并运用闪光胶或其它材料表现自己的名字。
“闪光的名字”作品展览。
相互参观与评述。
拓展:
有什么方法让自己的名字“站起来”呢?试着做一下。
札记:
以前常常发生学生的图画本还没用完就被“擅自”换掉的情况。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开学后比画得好,再打开本子第一页,感觉画得太差了,不喜欢,就把本子换掉了。”每学期刚开学时学生们的手都还“有点生”,而且第一课的内容往往“抓不住”学生的心。所以第一课的作业效果往往是一学期中差的。让这样的作业位于图画本的第一也确实让孩子们的心里不舒服——“这并不代表我的水平!”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把《闪光的名字》提到了第一课来上。实际授课中果然孩子们对自己的名字都很有感情,对自己名字包含的意义也能较明确、完整的表达出来。在创作时能够大胆想象、创新,做到字体饱满、色彩鲜艳,连那几个平时画画的时候总是愁眉苦脸的孩子也轻松的完成了作业。而我在批作业时,打开本子第一页,学生们那大大的、充满自信的名字就呈现在面前,感觉真是好极了。不光孩子们很喜欢,家长也很满意。有这样好的“第一页”,孩子们怎么舍得中途换掉本子呢?
这件事令我想起了另一件事:1996年过晚春节刚开学时我还教过半学期的劳动课,当时课本的第一课是《做蛋羹》,第二课就是《做冰棒》。对此学生们十分不解:这么冷的天,做出来的冰棒谁吃呀?而我自己感觉虽然做冰棒是在《做蛋羹》学搅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学习的,但这一课放在3月初进行确实不妥。可当时我却只能按照教材的顺序去上课,因为我没有权力调整教学内容。新课|标第|一|网
现在新教改给了教师自由调整教学内容的权利,教师在设计教学顺序时所考虑到的不光是知识的难易程度,更多的从“人”的角度出发,照顾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大限度的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感”,使他们有勇气对待后面的学习而不是因为第的失败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这正是此次教改体现“人文性”的所在。教师与学生的心贴近了,教师为学生考虑,学生也自然会以轻松的心情来与教师共同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年级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