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注民生为基点开展治巢
巢湖位于安徽省江淮之间中部,水域面积约770平方公里,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0%,涉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和六安市等13个区县,流域内人口近900万人。在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安徽省始终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紧抓在手。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早在2007年,安徽省省委、省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纳入首批民生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九五”末以来,巢湖流域累计投入3.4亿元,解决了87.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开展了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和基础环境现状调查,编制完成了《安徽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和《安徽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并通过了环境保护部的技术验收。
开展蓝藻应急防控工作。自2007年起安徽省就开展了蓝藻应急防控工作。在防控期内启动巢湖蓝藻“水华”专项预警监测,增加巢湖湖区水质监测频次,流域各市建立“水华”发生应急预案与处置机制,安徽省环保厅每两日对巢湖蓝藻防控情况进行通报。
各地多措并举,推进流域综合整治
目前,巢湖流域的舒城、庐江、和县等3县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编制了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此外,安徽省还建设了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8省级生态村。
逐步推进生态湿地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巢湖湿地建设工程项目已完工,整个工程完成污染底泥疏挖及吹填200多万立方米。项目共修复重建湿地6300多亩,其中回收滩涂1700亩,建设湖滨带4632亩。
全面实施重污染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合肥、巢湖两市政府将对污染严重的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及其二级支流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污染截流,因地制宜地建设前置库、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确保流域内重污染河道水质全面改善,消除劣Ⅴ类并达到Ⅴ类以上水质。
安徽省目前已完成《引江济巢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大内源污染治理。流域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加大巢湖流域内源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巢湖水体自净能力。渔业部门通过生物控制、放养滤食鱼类、底栖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复水域生态系统;林业部门通过生态湖滨带和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建设,恢复沿岸生态系统;水利部门通过实施巢湖污染底泥疏浚与生态修复示范、推进“引江济巢”工程建设,采取科学调水、合理控闸等措施,加快湖泊水体循环交换。
安徽省还编制了《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总体方案》,提出了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与垃圾处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污染应急处置、节水减排建设、引江济巢生态调水、科技支撑与监管体系建设等为重点的八大工程240个项目,总投资460亿元。
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法监督
安徽省要求各地坚决做到“三个不要”,即不要牺牲环境的发展、不要浪费资源的增长、不要未经环评的建设。安徽省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多次强调,保增长的任务再重,节能减排的要求不能降低、力度不能减弱,决不能再上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绝不能让已经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安徽省环保厅制定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容量管理办法》,从源头上从严控制污染物增量;制定了《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限批”管理办法》,分别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和地方,实行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根据《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对流域内化工、造纸、酿造、印染、电镀五大重污染行业的新建大中型项目实行省级环保预审,对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
强化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降耗、减污。在化工及医药、冶金、建材、轻工、电力、纺织六大重点行业筛选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名单,要求年能源消耗量在3000吨标煤以上及能源成本占有较大比重的企业,必须把能源消耗作为审核重点;年取水量在15万吨以上的企业,必须把水资源消耗作为审核重点;需要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必须把污染物削减作为清洁生产审核的首要目标。
安徽省将巢湖流域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和化工、涉铅、造纸企业进行彻查,对群众信访投诉企业、工业园区内企业和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抽查。去年流域全年共检查企业3963家次,对55家违法排污企业或单位进行了挂牌督办,流域排污单位废水综合达标率达到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