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案>导航 > 最新信息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2016-06-08 14:43:00 来源:无忧考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 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联激趣:
  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 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为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听读
  [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  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 自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 审读
  [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  示]:
  A、秋风破屋的情景
  B、群童抱茅的感叹
  C、长夜沾湿的苦痛
  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
  第一、 二小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
  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第三、四小组:踏访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特征:破烂不堪、不蔽风雨、千疮百孔、生活艰难
  想象:重点表现茅屋的破烂,孩童的顽皮,可加入细节描写。
  第五、六小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特征:年老体弱、孤苦无助、焦灼痛苦、彻夜难眠
  想象:可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
  小结:
  以上三段主要通过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述了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
  2、探究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称为“诗圣”,结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说说他的伟大之处吗?
  [学生活动]:齐读后一段,畅所欲言。
  [提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总结拓展
  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同学们,大家还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文人,还记得他们的肺腑之言吗?
  [学生活动]:积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 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五、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狂风破屋
  群童抱茅 ——- 推己及人 ——— 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
  长夜沾湿
  记叙、描写  —————————   抒  情
  六、作业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   沉塘坳   见此屋   大庇   布衾
  2、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佳,真是“     ,     。”(用《陋室铭》中的名句填空)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我们瞻仰的圣地,多少文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相信你一定有兴趣积累几句。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注明作者)
  。
  3、以小组为单位,将本文改写为课本剧。
  备教手记:本节课我把它分为四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读感知,整体把握——交流合作,解读探究——总结拓展。让学生由开始的读,渐入佳境,初会情感,整体感知全文。然后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尤其是想象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作者所处的环境,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后是探究,整堂课由浅入深,以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为依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案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