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课标解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 走近法律
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了解我们身边的行为规则,掌握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
2、知道公民的生活和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认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第二框 法不可违
1、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和区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
2、掌握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了解刑罚及其种类,正确把握刑法
犯罪和刑罚的关系。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1、认清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把握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
2、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第一框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1、认识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性,了解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
2、了解和区分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3、了解和区分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和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二框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1、了解和灵活运用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掌握诉说诉讼的含义、作用及其类型。
2、认识依法维权的意义,善于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选择题
1、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法律这个规则,其作用的发挥靠( )。
A、舆论的力量 B、习惯的力量 C、信念的力量 D、国家强制力
2、2013年5月3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山东省人民政府原副市长黄胜受贿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黄胜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表明(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是公民的高行为准则
C、违法行为必受刑罚处罚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要“告别”这一交通违法行为,每个人应该( )。
A、学会团结协作 B、积极参与竞争 C、增强守法意识 D、完善交通设施
4、与道德、纪律相比,法律为显著的特征是( )。
A、依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D、只对违法人员具有约束力
5、在生活中有许多规定,如“不准带手机进考场”“严禁酒后驾车”“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因为( )。
A、人们的行为都是不自觉的
B、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C、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准则
D、我国的法制不够完备
6、自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列入犯罪行为以来,我国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及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这充分说明( )。
A、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
C、违法和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D、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对全体违法人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④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8、五名无业人员在公共场所散发传单,散布世界末日来临的谣言,制造了社会恐慌。2012年12月14日是,武汉市东西湖区公安分局依法对他们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五名无业人员的行为( )。
A、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B、应受到刑罚处罚
C、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D、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9、2013年4月8日,浙江警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散布H7N9疫情谣言的柳某等三人给予拘留的处罚。柳某等三人的行为属于( )。
A、行政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 D、违宪行为
10、刑事违法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它是( )。
A、违反民法的行为 B、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C、违反刑法的行为 D、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11、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
A、严重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刑罚当罚性 D、违法多样性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下列属于附加型的是( )。
A、管制 B、有期徒刑 C、罚金 D、无期徒刑
1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都要预提同等的法律责任
C、都触犯了我国刑法 D、都具有刑罚当罚性
14、目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 )。
A、家长疏于管教 B、学校没有履行好教育职责
C、辍学 D、自身的法律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
15、我国制定的两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_______和________。( )。
A、宪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B、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民法通则 教育法
16、人民法院对于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司法保护 D、社会保护
17、某校几名学生拦路抢劫被抓获,人民法院在审理比案时采取不公开审理方式,并做到寓教于审,审教结合。这体现了人民法院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的原则是( )。
A、教育为主,批评为辅 B、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C、惩罚为主,批评为辅 D、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18、“自尊自爱做防护,法律武器保平安,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周旋……”这首歌主要启示未成年人应学会( )。
A、不屈不挠 B、选择坦途 C、自我保护 D、控制情绪
三、材料题
1、中学生要李某今年15岁,喜欢上网,一开始他还能管住自己,只是在网上查资料、看新闻,后来迷上了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他经常与一些网友见面,还在社会上结识了很多“哥们儿”,常聚集在网吧打游戏。从此,他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时常旷课,受到学校多次批评教育后,仍不思悔改。为了筹集上网费用,他杰同网友盗窃自行车和手机变卖,将得到的钱一部分用来上网,另一部分用来赌博。要某等人被公安机关拘留多次,到后因持刀抢劫,被公安机关逮捕。后经法院审理,判处李某有期徒刑2年。
(1)李某的行为中,哪些是违反校纪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2)李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李某的经历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2、材料一: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学生每天三元的标准,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材料二:《江西省义务教育条例》于2012年2月1日起施行。条例指出,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确保行车安全;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1)“特别的你”从材料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哪些“特别的爱”?
(2)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3、学生刘凯的家人与邻居发生了纠纷:2011年12月的一场大风,刮倒了邻居家的一堵墙,结果将刘凯家的家的几头猪给压死了。刘凯的父亲要邻居赔偿损失,哪知邻居说这是天灾人祸,不是他们故意的,拒绝赔偿。刘凯的父亲对此没有办法,只好自认倒霉。刘凯在学习了法律常识后,劝说父亲去打官司。
(1)如果你是刘凯,请你向父亲介绍“打官司”。
(2)刘凯的父亲如果向法院提起诉讼,他应提起什么诉讼?
4、一天,初中生小林在回家路上,看到一歹徒正持刀抢劫。他心想:“作为未成年人,要懂得自我保护;同歹徒作斗争是大人的事,与我无关。”于是,小林悄然离开。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小林的想法进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