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并非一帆风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董金裕介绍,就高中阶段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程而言,自1956年开始实施,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附属于国文课,因国文课为必修,故其也属必修,教材全部选辑自“四书”。第二阶段,2006年改称“论孟选读”,因而改为选修,授课时数大幅减少,并因此引起文化界的重视和争取重回“比例”的努力。第三阶段,2012年又改称“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由选修课改成必选课,实际上则已等同于必修。
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授的内容方面,从小学到高中,台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主要选自于儒家经典。董金裕介绍,小学阶段,在国语课中,早期皆从古书中取材,将传统社会所注重的事情或观念改写成白话文。近年来,也转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初中阶段,在国文课中,开始直接从古书中选取篇章,内容以儒家的著作为主。到了高中阶段,则同时设有国文课和“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课程纲要规定,国文课教科书必须选录“六子书”,即《论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在《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中,以董金裕主编的教科书版本为例,选入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篇章,分别约占原书的四分之一。
经过2006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由必修变选修的波折之后,台湾传统文化教育界也开始新的反思。段心仪认为,这一课程实施的方式必须大力翻修,在课程设计上融入新的观念,方能与现代教育思潮接轨。在这些方面,台湾已有很多尝试创新的良好典范。董金裕认为,当前台湾在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及教学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作为‘国文’老师,我们渴望传递的,除了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包含了文学意境的探索,生命情态的思考和文化深度的积淀。”台湾中山女高国文教师陈静莹说,“儒家‘仁义’思想,是数千年来知识分子信仰的主轴,也是人格养成的模式,一旦从教育上撤离,孩子们无从接触、熏染,日后靠什么来镇定彷徨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