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题24个, 共48分)
1. 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专制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2.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没有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3.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4.古罗马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的主要现实意义是
A.协调罗马公民间的关系 B.维护奴隶主的经济利益
C.保护奴隶的正常交易 D.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
5.“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的根本,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院,在各省设咨议局,扩大了民众表达。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上述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 B.辛亥革命*了封建专制
C.“新政”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D.“新政”确立了民主政治
6.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7.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8.“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10.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 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11.1832年改革以前,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十分混乱。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旧选举制度没有改造,议会为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这体现出
A.君主专制是英国议会政治的一大特色
B.1832年以前英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仍是封建性质的
C.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D.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的政治仍然是贵族政治
12.“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3.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①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15.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意在
A.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
16.《清盐法志》称:“盐商夙号殷富,而两淮尤甲天下。当乾隆盛时,凡有大工大役,靡不输将巨款……加以水旱天灾,何岁藐有,几无己时,而商力亦告疲矣。”由此可见乾隆时期
A.捐输活动对商业资本的摧残较大 B.商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商业活动的发展决定于天灾人祸 D.国家繁盛反而拖累商业经济
17.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中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堪称清代的“保险公司”。这说明
A.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B.清代的服务行业得到发展
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
18. 《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 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因国家军事实力而转移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19.1880年,招贴画在英国街头几乎随处可见。当时的伦敦就有150名张贴工,他们每周要贴大约九万张海报。在法国,巴黎的街道与墙壁几乎成了海报艺术的画廊,各式各样的商品广告在填补城市的每个空白处,从戏剧、歌舞表演到自行车、香水、烟草以及饼干。1881年,巴黎市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海报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张贴,而且上面必须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张贴费”。这说明
A.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广告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B.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C.政府限制和干预新兴行业发展的现象开始出现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广告业的无序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20.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21.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化思想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当大部分人还沉浸在全球化带来的种种便利时,“去全球化”浪潮也悄然来袭。几个重要的贸易国已悄悄关上了贸易大门,为了应对愈加严重的金融危机,新兴的金融保护主义也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判断
A.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大国经济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发生逆转 D.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出现曲折
22.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 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23.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 “经常跟过去的或现在的现实完全断绝了关系,喜欢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 从而“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
A.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B.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
C.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D.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总计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经济体,但到了1895年,中国经济受甲午战争战败的拖累,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大约是日本的5倍,没想到日军却打了胜仗。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GDP的发展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二战后,美国又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45—1969年,美国GDP翻了一番还多。
材 料三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二战后,苏联GDP长时间稳居世界第二,直至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GDP被日本超过。对苏联GDP排 名的升跌,有人感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苏联和日本GDP排名的易位,有人说:“看看两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就能明白其原因。”
(1)有学者认为,“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远比日本缓慢是中国节节失利的经济原因。”他的分析有道理吗?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实说明理由。(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6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扩大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的政治前提是什么?(2分)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的?(4分)
(3)材料三中的“萧何”指的是什么?中国后来是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的?(4分)请说明苏联和日本的财政支出的用途对GDP增长的不同影响。(4分)
26.(15分)【历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 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 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
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郜行使司法权。
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颂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 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4分)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11分)
27.(12分) 以下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
时间 |
地区 |
作者 |
书籍 |
记载的地理范围 | |
古希腊 |
希罗多德 |
《历史》 |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 ||
前1世纪 |
汉朝 |
司马迁 |
《史记》 |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 |
14世纪 |
伊斯兰 |
伊本·赫勒敦 |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 |
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 |
威尼斯 |
撒贝里克 |
《恩耐阿德》 |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 |
18世纪 |
法国 |
伏尔泰 |
《风教通义》 |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 |
19世纪 |
德国 |
朗克 |
《世界历史》 |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 |
鸦片战 争前后 |
清朝 |
林则徐 魏源 |
《四洲志》 《海国图志》 |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
——录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据上述信息,评述研究历史视野的变化。
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10.CACDC ACCCA 11-20.DDDAA ABDBC 21-24.DBBC
25.(25分)
(1)有。(1分)理由:洋务企业的诸多弊端制约了发展,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4分)
危害: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2)政治前提:通过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实现统一与稳定。(2分)
国际市场: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4分)
(3)“萧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4分)影响:①苏联:与美国争霸造成军费开支过高,不利于GDP的增长;(2分)
②日本:大量资金投向科教和福利,有利于GDP的增长。(2分)
26. 16世纪以前的研究是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以后才是真正的世界史(2分)
16世纪以前,因古代经济、交通条件的限制,地理知识的匮乏、人类的交往范围十分有限(2分)。
16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发展促进各地经济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促进世界由孤立到连成一起;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世界市 场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4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2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政治需要(2分)。
作用:研究世界历史视野的变化,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新领域,改变了观念;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研究。(2分)
27、(15分)【历重大改革回眸】(1)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2分) 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官员的素质低下。(2分)
(2)进步之处: 使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2分) 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3分)
局限性: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2分) 改革步伐缓慢且呈现出被动性;(2分) 未能触动最根本的皇权专制问题,导致人心丧失,加速了清朝灭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