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文化的移动线:“漳州—漳浦—东山—南澳”
潮州文化基于唐宋,臻于明清,发展于近代。
目前已发现的潮州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与“闽南史前文化”属同一系统,存在着一条“漳州—漳浦—东山—南澳”的文化移动线。由于自然环境的关系,潮州文化在萌生期便具有“近闽远粤”的特点。秦汉以后,中原文化通过南越这个中介,已对本区有了直接影响。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古揭阳县的创置,则宣告了本区已纳入全国的行政建制。东晋咸和六年(331)拆古揭阳县为海阳、潮阳等四县,归属东官郡,至义熙九年(413)立义安郡,领县五,从此进入独立建制时期。隋开皇十一年(591),“以潮水往复为名”,改郡为潮州,领县六。此后,潮州一直为州、路、府之首邑。
晋唐以后,中华主流文化以闽文化为中介,对本区的影响力度逐步增强,随着大批移民的进入,加上以韩愈为代表的各级官员不遗余力地推行儒家之学和封建教化,延至宋代,潮州遂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如今风物冠南方”之好评。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潮人提供了“讨海”的条件。明代中期以后至十八世纪中后期,潮州向东南亚移民形成高潮,重商风气不断增强。潮人在心态、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俗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鲜明特点。汕头开埠(1860)后,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正面冲击下,经历了一个革旧易新的过程。而新的向东南亚移民的浪潮,又导致了海外潮人社会的形成。海内外两个潮人社会的密切联系和交流,亦促进了潮州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