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期借款中一年内到期部分,应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填列在“流动负债”有关项目内,同时从“长期借款”科目转入“短期借款”科目。()
[答案]×
[解析]应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项目中。
2. 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项目可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开 发阶段的支出全部资本化。()
[答案] ×
[解析]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才能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首先 在研究开发支出中归集,期末结转管理费用)
3. 分步法的特点是不按产品的品种,按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
[答案]×
[解析] 分步法不仅要求按照产品品种计算产品成本。而且还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 本。
4.企业在进行账务处理时,除结账、改错、冲账等有关情况外,不得用红色墨水书写。()
[答案]√
[解析]用红色黑水书写有其特别的含义,如冲销。
5.企业在建工程领用本企业生产的产品,税法上视同销售行为,实际上不是一种销售行为,在会计核算中不作为销售处理,按成本转账并成本计算应缴纳的各种税金。()
[答案]×
[解析]企业在建工程领用本企业生产的产品,税法上应视同销售,按其对外售价计算应缴 纳的各种税金,而会计上不作销售处理,按产品成本结转。
6.与总价法不同,按净价法确认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可避免出现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虚增的现象。()
[答案]√
[解析]采用总价法,在客户享受现金折扣时,企业的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就会因为入账时按总价确认而虚增。按净价法确认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可避免出现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虚增的现象。
7. 企业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应当在财务说明书中说明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影响因素。()
[答案]×
[解析] 企业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影响因素。
8.在期末对存货进行清查时,如由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
[答案]√
9. 标准成本法的核心是按照标准成本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以实现对产品成本的控制。()
[答案] √
[解析] 可将标准成本法理解为根据标准成本控制产品成本水平。
10.制造费用与管理费用不同,本期发生的管理费用直接影响本期损益,而本期发生的制造费用不一定影响本期的损益。()
[答案]√
[解析]本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可能包含在存货中。
四、计算分析题(本类题共4 题,共22 分,第1、4 每小题各5 分,第2、3 每小题各6 分。凡要求计算的项目,均须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出现小数的,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凡要求编制的会计分录,除题中有特殊要求外,只需写出一级科目)
1、甲公司2006 年初购入债券,面值100 万元,年利率5%,划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买价106 万元,另支付手续费3 万元。2006 年末,其公允价值110 元。2007 年2 月10 日收到上年利息5 万元。2007 年3 月20 日转让,转让价120 万元。要求:编制从购入到处置有关会 计分录。
【答案】
购买时: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106
投资收益3
贷:银行存款109
2006 年末: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4
贷: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
2007 年2 月10 日:
借:银行存款5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5
处置时:借:银行存款120
交易性金融资产105
贷:投资收益15
2、甲企业2003 年12 月31 日购买不需安装的生产设备一台,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 的设备买价为420 万元,增值税额为71.4 万元,支付的运输费为3 万元,款项全部付清。 预计该设备净残值为14.4 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 年,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2006 年10 月甲公司开始对该机器进行改良并于12 月31 日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改良过程中的净支出为100 万元。经过改良机器的寿命延长2 年,该设备尚可使用4 年,净残值不变,折旧方 法不变。
要求(1)编制甲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
(2)计算改良前每年折旧额并做出会计分录;
(3)编制改良过程的有关分录;
(4)计算改良后第一年的折旧额并做出会计分录。
【答案】
甲企业2003 年12 月31 日购买生产设备一台。
(1)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420+71.4+3=494.4 万元
借:固定资产 494.4
贷:银行存款494.4
(2)该设备净残值为14.4 万元,
第一年折旧额为160 万元[(494.4-14.4)×5/15],
第二年折旧额为128 万元[(494.4-14.4)×4/15],
第三年折旧额为80 万元[((494.4-14.4) ×3/15×10/12]
2004 年
借:制造费用 160
贷:累计折旧 160
2005 年
借:制造费用128
贷:累计折旧 128
2006 年
借:制造费用 80
贷:累计折旧 80
(3)对自有资产的改良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
借:在建工程 126.4
累计折旧 368
贷:固定资产 494.4
借:在建工程 100
贷:银行存款 100
2006 年12月31日
借:固定资产226.4
贷:在建工程226.4
(4)2007 第一年的折旧额为84.8 万元[(226.4-14.4)×4/10] 。
借:制造费用84.8
贷:累计折旧84.8
以后各年类同
3、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甲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每公斤10 元。企业2007 年4 月份有关资料如下:
(1)“原材料”账户月初借方余额20 000 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月初贷方余额700 元,“材料采购”账户月初借方余额40 000 元(上述账户核算的均为甲材料)。
(2)4 月5 日,企业上月已付款的购入甲材料4040 公斤,如数收到,已验收入库。
(3)4 月20 日,从外地A 公司购入甲材料8000 公斤,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材料价款为80 000 元,增值税额13 600 元;运费1 000 元(运费的增值税按7%计算扣除),企业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各种款项,材料尚未到达。
(4)4 月25 日,从A 公司购入的甲材料到达,验收入库时发现短缺40 公斤,经查明为途中定额的自然损耗。按实收数量验收入库。
(5)4 月30 日,汇总本月发料凭证,本月共发出甲材料7 000 公斤,全部用于产品生产。要求;根据上述业务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并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本月发出材料 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1)4 月5 日收到材料时:
借:原材料40 400
贷:材料采购40 000
材料成本差异400
(2)4 月20 日从外地购入材料时:
增值税进项税额=13 600+1 000×7% =13 670( 元)
借:材料采购80 93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670
贷:银行存款94 600
(3)4 月25 日收到4 月20 日购入的材料时:
借:原材料79 600
材料成本差异1 330
贷:材料采购80 930
(4)4 月30 日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额,编制相关会计
分录:
材料成本差异率=(-700-400+1330)÷(20000+40400+79600)=0.16%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70000×0.16%=112( 元)
借:生产成本70000
贷:原材料70000
借:生产成本112
贷:材料成本差异112
4、甲企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核算坏账损失,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3%。2006 年12月31 日,“应收账款”账户的余额为100 万元;“其他应收款”账户的余额为10 万元“应收票据”账户的余额为30 万元。2007 年12 月31 日,“应收账款”账户的余额为80 万元。 “其他应收款”账户的余额为24 万元。“应收票据”账户的余额为17 万元。2007 年度发 生如下相关业务: (1)3 月10 日,收回2006 年度核销的坏账2 万元,存入银行。
(2)10 月24 日,因债务人破产,有应收账款3 万元不能收回,经批准确认为坏账。
要求:
(1) 编制甲企业收回已核销坏账的会计分录。
(2) 编制甲企业确认坏账的会计分录。
(3) 计算甲企业2004 年末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并编制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分录。
【答案】
(1) 借:应收账款2
贷:坏账准备2
借:银行存款2
贷:应收账款2
(2) 借:坏账准备3
贷:应收账款3
(3)2007 年末应计提坏账准备=(80+24)×3%-(110×3%+2-3)=0.82
借:资产减值损失0.82
贷:坏账准备0.82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