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一)成本核算对象的概念
成本核算对象是确定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的具体对象,即生产费用承担的客体。是设立成本明细分类账户,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以及正确计算成本的前提。
(二)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由于产品工艺、生产方式、成本管理等要求不同,产品项目不等于成本核算对象。一般情况下,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产品或管理上不要求提供有关生产步骤成本信息的,以产品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小批单件生产产品的,以每批或每件产品为成本核算对象;多步骤连续加工产品且管理上要求提供有关生产步骤成本信息的,以每种产品及各生产步骤为成本核算对象;产品规格繁多的,可将产品结构、耗用原材料和工艺过程基本相同的各种产品,适当合并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确定后,一般不应当中途变更。
企业内部管理有相关要求的,还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要求,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多维度是指以产品的最小生产步骤或作业为基础,按照企业有关部门的生产流程及其相应的成本管理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合出产品维度、工序维度、车间班组维度、生产设备维度、客户订单维度、变动成本维度和固定成本维度等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多层次,是指根据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划分为企业管理部门、工厂、车间和班组等成本管理层次。
为具体反映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生产费用的各种用途,还应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即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简称产品成本项目或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的设置应根据管理上的要求来确定,对工业企业而言,一般可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及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项目。其中,直接费用根据实际发生数进行核算,并按照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归集,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直接计入成本。“制造费用”项目不能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直接计入成本,需要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职工薪酬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
(一)职工薪酬的归集和分配
1.相应的计算公式为:
生产工资费用分配率=各种产品生产工资总额/各种产品生产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生产工资=该种产品生产工时×生产工资费用分配率
2.如果取得各种产品的实际生产工时数据比较困难,而各种产品的单件工时定额比较准确,也可按产品的定额工时比例分配职工薪酬,相应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种产品耗用的定额工时=该种产品投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
生产工资费用分配率=各种产品生产工资总额/各种产品定额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生产工资=该种产品定额工时×生产工资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分配标准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分配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
(二)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是通过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及明细账进行。一般按车间及产品和劳务设立明细账。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及账务处理
辅助生产的分配应通过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等。
1.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的特点是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采用此方法,各辅助生产费用只进行对外分配,分配一次,计算简单,但分配结果不够准确。适用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不多、不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
2.交互分配法
交互分配法的特点是辅助生产费用通过两次分配完成,首先将辅助生产明细账上的合计数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相互提供的劳务数量计算分配率,在辅助生产车间进行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即交互前的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再按提供的劳务量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收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的优点是提高了分配的正确性,但同时加大了分配的工作量。
计算公式:对内交互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提供的总产品或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辅助以外的其他部门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总量
3.计划成本分配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特点是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成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不需要减转出的费用,即只加不减)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这种方法便于考核和分析受益单位的成本,有利于分清各单位的经济责任。但成本分配不够准确,适用于辅助生产劳务计划单位成本比较准确的企业。
各受益单位应负担的辅助生产成本=该受益单位劳务耗用量×计划单位成本
实际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归集的费用+按计划分配率分配转入的费用
注意:不需要减去转出的费用,即只加不减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按计划分配率分配转出的费用
4.顺序分配法
顺序分配法,也称梯形分配法,其特点是按照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分配费用,受益少的先分配,受益多的后分配,先分配的辅助生产车间不负担后分配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受益程度有明显顺序的企业。
5.代数分配法
代数分配法的特点是先根据解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劳务或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此方法有关费用的分配结果最正确,但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情况下,未知数也较多,计算工作比较复杂,因此,本方法适用于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企业。 (一)制造费用的归集
制造费用的内容比较复杂,包括物料消耗,车间管理人员的薪酬,车间管理用房屋和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和保险费,车间管理用具摊销,车间管理用的照明费、水费、取暖费、劳动保护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差旅费、办公费以及季节性及修理期间停工损失等。
(二)制造费用的分配
通常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或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或生产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分配标准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分配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
(三)制造费用的账务处理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应任意变更。无论采用哪种分配方法,都应根据分配计算结果,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根据制造费用分配表进行制造费用分配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核算。相关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