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最新信息

民国教科书对鲁迅的选择与评价

2015-08-13 15:28:00 来源:无忧考网
以下是©忧考网整理的《民国教科书对鲁迅的选择与评价》,希望大家喜欢!
近年来,“教科书删除鲁迅作品”的相关新闻经过网络和各地媒体的转载,往往很快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其实,这些新闻大多是由于不了解课程改革的变化而产生的误读。

结合近几年文化界出现的“民国热”现象──“民国范”成为知识阶层热衷的话题,我们不禁有了一个想法:鲁迅作品在民国教材里的选用情况是怎样的?那时的教材编者是如何评价鲁迅作品的?
民国主流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由于民国时期教材纷繁,选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这三大教材出版机构出版的教材为对象进行考察,就具有明显的参照意义。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民国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图像库》收录的这三家出版机构的教材,我们可以梳理出民国时期主流教材中鲁迅作品(包括译文)的主要篇目。
散文:《风筝》《秋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好的故事》《雪》《父亲的病》《腊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药》《故乡》《鸭的喜剧》《孔乙己》《一件小事》《双十节》
杂文:《维新与守旧》《生命的路》《先与后》
序文:《〈呐喊〉自序》
译文:《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父亲在亚美利加》《时光老人》《小鸡的悲剧》《徒然的笃学》《读书的方法》《与幼小者》《夏季的旅行》《论辨事法》《勃郎宁诗三篇》
学术论文:《清末之谴责小说》
在这些篇目中,出现次数较多是《鸭的喜剧》(6次),《秋夜》(6次),《风筝》(5次),《雪》(5次),《故乡》(4次);其次是《好的故事》(3次),《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2次),《腊叶》(2次),《徒然的笃学》(2次),《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2次);其余的课文都出现了1次。

同时进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三大出版机构的鲁迅作品有《鸭的喜剧》和《秋夜》;此外,同时进入其中两家出版机构的鲁迅作品有《风筝》《故乡》《雪》《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徒然的笃学》。可以说,这些篇目是民国时期进入主流教材的鲁迅作品的基本面貌。

由中华书局出版、宋文翰主编的《中华文选》收入了鲁迅《秋夜》《好的故事》《雪》《风筝》《鸭的喜剧》《故乡》等文,该书在开篇的《编例》中写道:

本书选材注意于之三点:(甲)思想积极,足以发扬民族之精神者。
(乙)内容充实,足以增进国民现实生活之知识者。
(丙)体制完整,堪为学者写作之模范者。
这大体反映出了当时教材选文的标准,也同样可以看作教材编者对进入教材的鲁迅作品的基本判断。
鲁迅作品的价值
从民国时期三大教材出版机构对鲁迅作品的选编来看,当时的教材编选者对鲁迅作品普遍认可的是小说《鸭的喜剧》《故乡》和散文《秋夜》《风筝》《雪》等。选用次数多,也恰好被三大出版机构同时选用是两篇文章──《鸭的喜剧》和《秋夜》。这两篇备受教材编选者偏爱的文章,究竟有什么内涵呢?
鸭的喜剧

写于1922年的《鸭的喜剧》,是鲁迅以自己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交往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小说情节很简单,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却让我们关注到鲁迅的另外一面。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蝌蚪的故事。
简练的语言,写意的笔法,一下子就出了小鸭吃蝌蚪的事情,一句“没有了,虾蟆的儿子”更令人觉得有趣,好笑。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级中学用基本教科书国文(二)》在这篇作品后面的说明中这样写道:

这篇写爱罗先珂对于小动物发生兴味,是爱罗先珂的人格表现。但同时分明可见作者对于爱罗先珂的人格发生兴味,便又是作者自己的人格。后一段写出怀念爱罗先珂的情绪,也许就是这篇文字的动机。但篇中处处都含着风趣,又属于作者的人格的另一种表现。
这恰恰点出这篇课文的价值——鲁迅作品中朴素亲切、风趣可爱的品质。
秋夜

创作于1924年的《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显示了鲁迅独特的风格。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以研究鲁迅《野草》而著称的学者孙玉石在谈到这句话时,有着独到的见解:


鲁迅这一笔法所包含的语气与情绪,具有一种执拗的反抗绝望的顽强性和倔强感……在孤立而倔强挺立的枣树的形象反复中,就在一种孤独气氛里,给人一种在‘反抗绝望’中的愤激与抗战的悲剧感。
这就点出《秋夜》开头,也即整篇文章的精髓,那就是独立和反抗。
鬼睒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鲁迅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就像秋夜里的枣树“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充满了决绝的不妥协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由此我们想到了《秋夜》的后一句──“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这正是鲁迅孤独反抗的自我祭奠。
总结
在对《鸭的喜剧》和《秋夜》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它们所代表的鲁迅作品为教科书所接受的两大品质:以《鸭的喜剧》为代表的朴素亲切、风趣可爱的风格和以《秋夜》为代表的作为启蒙者的独立、反抗精神。这正是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的价值。
对编写现代母语教科书的启示
当我们从民国教科书回到现在的教科书,看到的鲁迅作品,主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雪》《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等等。这些篇目和民国时期主流教科书的主要篇目有相同,也有不同,它说明了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接受和变化是普遍、一般性的,个别课文的调整并不意外。

我们看待这种篇目的调整,也要像看待“民国热”一样,认识到:人们关注的也许不是真实的民国,而是理想的民国,是需要从理想的民国中得到慰藉当下的力量;同样,人们关注的也不仅是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变化,而更多的是对现代母语教科书中文化精神的坚守。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