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师招聘>导航 > 最新信息 >甘肃

2015甘肃特岗教师招考语文备考:文言文题解题技巧

2015-06-05 10:47:00 来源:无忧考网
一、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及一般的阅读顺序

1.第一步,先仔细看一遍原文,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

2.第二步,浏览一下判断题。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第三步,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二、文言文命题思路的变化

1.离教材越来越近。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对全文整体认知的考查越来越具体。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三、实词的考查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四、虚词释义

《考试说明》给出的虚词是18个,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五、给出观点,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六、根据全文语意,找出错误项

1.先把选项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七、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崤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教师招聘甘肃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