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导游证考试>导航 > 备考辅导

中级导游复习资料之导游知识专题——中医学

2009-01-25 00:24:00 来源:无忧考网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传统医学科学。

  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形成

  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

  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疾病,从而有了应用中药的起源

  在烘火取暖时,逐渐产生了热熨和灸法

  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病的方法,并由此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经络学说。

  历代表性中医学著作的历史年代、医家或作者

   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

  汉朝以前 《难经》

  东西两汉间 《神农本草经》 

  东汉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 西晋 《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

  隋朝 《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

   唐朝 《唐本草》 苏敬等20余人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

   明代 《本草纲目》 李时珍

  《瘟疫论》 吴又可

   清代 《温热论》叶桂;《湿热条辨》薛雪;

  《温热经纬》王士雄;《医林改错》王清任

  “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流派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其学术观点对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很大的启示;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邪驱病,以汗、吐、下为攻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元气派;

  朱震亨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滋阴派.

  (一)整体观念的基本含义

  1、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辨证论治的基本含义

  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旅游联盟2007-7-2提供:旅游资源大全,免费旅游交易平台,旅游社区,旅游软件,www.tourunion.com]

  “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

  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症候。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诊法:望、闻、问、切

  三、中药基本知识介绍

  中药——又称中草药,是通过特定的加工方式加工炮制后可直接供给药房配剂使用,或可提供给药厂作为制药原料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等。

  成品药的剂型:丸、散、膏、丹、片、药酒等

  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

  中药的功效分类和代表性药物:

   疏散肌表,促使发汗——解表药:麻黄、桂枝、薄荷

  引起腹泻,润肠通便——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

   清解里热——清热药:石膏、栀子、丹皮

  芳香辟浊,化湿醒脾——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砂仁

   通利水道,渗除水湿——利水渗湿药:茯苓、车前子

  祛除风湿之邪——祛风湿药:独活、五加皮

  温里祛寒——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

   镇静安神——安神药:朱砂、磁石、牡蛎

  调理气血——理气(血)药:橘皮、木香、丹参

  *运脾胃,促进消化——消导药:山楂、鸡内金、麦牙

   化痰止咳——止咳药:半夏、苏子、贝母

  补虚扶正——补虚药:人参、党参、鹿茸

  部分常用中成药

  桑菊感冒片

  板兰根冲剂

  牛黄解毒丸

  十滴水

  仁丹

  藿香正气水

  六味地黄丸

  逍遥丸

  牛黄蛇胆川贝液

  保和丸

  锡类散

  藿胆丸

导游证考试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