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6年4月的一天子夜,三位身穿便服的南宋官员在南通城下喊话,要求入城,在蒙古元军南侵中戒严的南通城防官兵谁也不敢贸然开门接纳自称是出使北营的使者。三人无奈地来到狼山下的长江边,匆匆雇佣一只小船,避开元军巡船工,拉起风帆,向崇明岛北支水哉急驰。
第二天辰时,崇明岛已呈现在眼前。三人席地坐在舱板上,中间一位三十来岁体貌岸然四方白脸的人,眉间额角虽有几道伤痕,但露出一般英武之气,目光注视着双膝前的一张地图上。坐在他右边的一个四十来岁叫杜浒的人说:"我们暂去崇明岛吧。”“去年冬天,邸报上说崇明已陷于北军,我们到南方温洲去。”四方白脸说。
午时,船行崇明东北隅(即今马桥合兴北部),船工说:“这里水哉接近东海,但水味淡如泉水,唾弃叫淡水洋。”又用吊桶吊水,以备中餐之用。站在舱中的四方白脸者用手指往吊桶里一醮,塞进嘴里一尝说:“水虽浑浊,确是淡的。”站在他左边二十来岁叫金应的人知道他又来诗兴,便拿出文房四宝放在他面前舱板上,他稍加思索,提笔写道:
急急乘风出海门,一行淡水带潮浑。
长江尽处还如此,何日岷山看发源。
他收笔细读一遍,又提笔把“急急”改成“渺渺”,杜浒放声诵读三四句,便说:“寇氛扫除,我们一定到岷山一游。”
申时,船工说:现在船到了苏州洋(即今向化东南部),四方折脸者望着一望无际的苏州洋,白云飘荡的天空顿成碧蓝的天宇,他溯古思今,心潮起伏,慢慢提笔又写道:
一叶飘荡扬子江,白云尽处是苏洋。
便如伍子当年苦,只少行头宝剑装。
杜浒看着他写完最后一个“装”字,稍加思索后轻声说:“丞相,淡水洋诗理想满纸;苏州洋诗大有卧薪尝胆之慨。”
这位三十多岁的人一路上严禁用官名称呼对方,防止暴露身份。船到这里,脱离险境,杜浒习惯地叫了声丞相,这位被称为丞相的人,就是南宋民族文天祥。
原来这一年3月,元军迫近临安,南宋朝廷推荐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出使北营而被扣,在镇江得隙逃脱,一路草行露宿,十九累累伤痕南昌凛然不可侵犯的身躯,流下了颗颗热泪。
崇明岛第一次接纳了祖国的英豪--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