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坛,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土地神)和稷(五谷神)的地方。该坛座南朝北,中山公园后河的东北门,原为当时的正门。其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 年),占地24万平方米,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改名中山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园古建神奇,翠柏参天;亭台廊榭,争相辉映;景观幽雅,引人入胜,是一座深为广大游人所喜爱的古典名园之一。
保卫和平牌坊——竖立于该园南门内,用汉白玉石砌成,它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抗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见证。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公然向义和团挑衅而被当场打死。事后,腐败的清政府反而在东单北总布胡同西口为侵略者建“克林德坊”。1918年该坊迁入中央公园改名“公理战胜”坊。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召开的亚太会议作出决定,将该坊改为今名。“保卫和平”四字,由郭沫若题写。
古柏——园中以古柏著称,计有几十棵数百年的古柏。其中南门内有七棵柏树,相传为辽金时代所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树龄。尤其有棵“槐柏合抱”树更为罕见,即在柏树之中又长出一棵国槐,古拙参天,令人赞 叹。
习礼亭——位于牌坊西北侧,是座六角小亭。原在鸿胪寺(礼宾机关)院中,为初次进京觐见皇帝的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及各国使臣演习礼仪之所,于1915年移建这里。
社稷坛——该园的主体建筑,位于园内中心。这是一座三层方坛,四周用汉白玉石围砌,坛面铺有黄、青、白、红、黑五色土壤,黄土居中,东青、西白、南红、北黑,以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象征“天下之地,莫非王土”及国家江山政权之意。因据古代神话传说,黄帝统治天下,居于中央。其由土神辅佐,持绳子,管四方,属黄色。在天下的四方又各有一位保卫者,即东方太**,木神辅佐,持圆规,管春天,属青色。南方炎帝,火神辅佐,持秤杆,管夏天,属赤色。西方少昊,金神辅佐,拿曲尺,管秋天,属白色。北方颛顼,水神辅佐,拿秤锤,管冬天,属黑色。五色土正中有一土龛,原竖有一根高3.6尺,1.6尺见方的石柱,名社主石或江山石,以表示皇帝江山永固之意。坛外筑有矮墙,四面设棂星门。明清时期,每逢春、秋仲月上戊日,皇帝要来此祭祀社、稷神。同时每逢皇帝出征、班师等,也要在此举行仪式。
拜殿(中山堂)——在社稷坛北侧,殿宽五间,深三间,黄瓦朱墙,庑殿顶式。殿内和玺彩绘,富丽堂皇。祭日如下雨,便在殿内设供桌,皇帝向南行礼,所以称为拜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曾停灵于此,出于纪念意义,于1928年改称中山堂。
戟门——位于拜殿之北,宽五间,门开三洞,为社稷车恼拧T诿拍谕獬律栌?2把镀金铁戟,但被八国联军抢劫而去。
唐花坞——是座燕翅形的温室花房,喷水池内放养金鱼,室内育满各种名贵花卉,四季陈展,万紫千红。
兰亭碑亭——位于唐花坞西侧,原为圆明园遗物,为保护文物于1917年迁建这里。石碑正面雕刻有王羲之的兰亭修禊故事及其曲水流觞图。碑阴面则刻有清乾隆皇帝所写的《兰亭序》。在碑亭的八根石柱上还分别刻有历代书法家摹写王羲之的八册《兰亭贴》。各柱所书的人士如下:第一柱虞世南、第二柱褚遂良、第三柱冯承秦、第四柱柳宗元、第五柱柳公权、第六柱于敏中、第七柱董其昌、第八柱乾隆。该亭在我国书法界享有盛誉,为国宝之一。在园内“保卫和平” 牌坊的北部,1986年竖立有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同时该园还有四宜轩、花廊、格言亭、音乐堂及来今雨轩等景观可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