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北岸、高尔山下,有一个在中日关系占有特殊地位的历史遗迹——抚顺战犯管理所。在这里,昔日的“战争狂魔”被改造成“和平卫士”,民族罪人变成新社会的主人。在这里,中国人民以广博的胸怀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抚顺战犯管理所始建于1936年,原是日本侵略者为镇压中国抗日志士所修建的一所监狱,当时称为“抚顺典狱”。1950年6月,司法部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将这里改为战犯管理所,接收由前苏联政府移交给我国,以及我国军民俘获的日本战犯,伪满洲国战犯和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集团战犯 1400多人。1987年,抚顺战犯管理所作为改造战犯旧址陈列馆正式对国内外开放。
刘家常警官4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曾亲身参加了对日、伪、蒋三种战犯的改造工作他回忆说:当时关押在这里的战犯成份复杂,军国主义思想深入骨髓,入所初期态度相当恶劣,对他们的改造注定是长期、艰苦的。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认真贯彻国家一系列政策,以人道主义对待他们。
在管教人员行为和思想的感化下,这些顽固的战犯开始深刻反醒自己的罪行,接受改造。一些人还拿起画笔,揭露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情。这些画作至今还保存在陈列馆里。1956年至1964年,完成教育和改造的日本战犯全部被释放。
历史总是有着令人惊异的巧合。清王朝以抚顺起步,又在抚顺画上句号。陈列馆中末代皇帝溥仪专题图片展室,以详实的史料向人们展现了这位末代皇帝 “从人到皇帝、到战犯、再到爱国者”的传奇经历。溥仪当年居住的监舍和理发室仍保存原貌,置身其间,总让人禁不住揣摩末代皇帝的内心世界。
战犯管理所的院中,有一座“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碑”。它是由当年我国政府宽释放回国的日本战犯组成的进步组织“中国归还者联络会”集资500多万日元修建的。刘家常警官介绍说,当年这些日本朋友要将此碑提名为“认罪碑”,我国方面说不要用“认罪”字样,还是叫“纪念碑”吧,日本朋友不答应,几经商讨才定名为“谢罪碑”。一字之易,令日本朋友非常感动。这正是“唯有中华胸怀广,谢罪碑前洒泪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