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导游证考试>导航 > 备考辅导 >四川 >乐山

四川凌云山乐山大佛简介

2009-01-18 14:23:00 来源:无忧考网
凌云山

凌云山位于乐山城东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与乐山城一水之隔。凌云山海拔448米,周长约3.5公里,面积约0.6平方公里。因山有集风、栖鸾、望云、就日、丹霞、拥翠、兑悦、祝融、灵宝九峰,人称“小九嶷”,通常人们也称作九峰山、九顶山,后因山中修建凌云寺而更名凌云山。

凌云山遥峙峨眉,俯临三江,峰峦叠嶂,山势错落,九峰峥嵘,气势磅礴。山上茂林修竹终年葱茏,丹崖峭壁四时秀色可掬。山下三江会聚,碧浪滔滔,游船破浪,水光接天,屹然一副天然画卷,自古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宋代邵博《清音亭记》云:“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不仅如此,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民间故事传奇纷纭,加上世界第一的石刻弥勒大佛倚崖而坐,还有寺宇辉煌的凌云古刹、苏东坡读书楼、宋代治易洞、明代注易洞,以及海师洞、灵宝塔、碑林、月榭、宋代九顶城遗址等名胜景点,使凌云景色在名山大川中独具一格,自唐宋以来已成为游览胜地。

乐山大佛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座举世无双的巨型石刻弥勒坐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发髻有1021个、头宽10米、耳长6.72米,鼻长5.33 米,眼长3.3米、肩宽24米、手的中指长8.3米,脚背宽9米,长11米,可围坐百人以上。比起曾号称世界的阿富汗帕米昂大佛(高53米)还要高出 18米,是名符其实的世界之最,是世界上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

大佛依山凿成,临江危坐。体态匀称、雍容,神势肃穆,神情自若,雍容大度,气势雄伟。乐山大佛不仅大,而且整个比例匀称,完全符合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和结构。游人们在瞻仰它的时候,莫不对我国古代的雕塑师们在设计和塑造这尊佛像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魄力和高度的智慧,表示赞叹和钦佩。

据唐代剑南道西川节度使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等书记载,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完工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90年,历经四个皇帝三代人。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眼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如万马奔腾直捣山壁,常倾覆舟辑,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为此,禅师决心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减煞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筹集人力财力用于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有郡吏勒索营造经费,海通严词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海通大义凛然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至之。”吏因此大惊失色,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更加激励众工匠、百姓,克城其志。

由于凿刻佛像工程浩大,工期漫长,海通没有等到完工便圆寂了。后由剑南道西川节度史章仇兼琼和韦皋先后主持,到唐贞元使九年大功告成。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现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原碑尚存。佛像凿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像阁”,宋时称 “天宁阁”。唐薛能《凌云志》咏道:“像阁与山齐,何人置石梯?万烟生聚落,一崦露招提”。它在木石结构的古建筑中,堪称巨大工程,惜元末明初毁于兵焚。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是乐山大佛山水相依,人文与自然景色相融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古代石刻艺术的盛赞。1956年乐山大佛被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对大佛给予了充分肯定,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导游证考试四川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