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石碑记载,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庙宇格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抗战胜利,当地民众依旧貌重建。*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后,群众自发组织进行了维修。1987年,县政府将白龙庙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挂匾树碑以标志,还逐年拨款修葺。
白龙庙为四合院建筑格式,座北向南。正殿三间,进深二间,总高12.03米,为歇山顶式明代砖木结构建筑。该殿鹅舌斗拱,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供奉着高3米的白龙神、白龙娘娘坐姿塑像,两侧塑有金童玉女,殿门内塑有韩氏哥哥(白龙娘娘之兄)站像,供桌前两侧有文武二将站地塑像。大殿东西内墙绘有“出龙宫惩恶济世”、“人海藏万民感恩”两幅壁画。庙院东西廊房各三间,为卷棚式砖木结构建筑。正殿东侧有碑亭,内置历代修庙石碑16通。正殿后有圣水井一眼,上建水阁。其井仅深2米,井水用之不竭,其水甘冽爽口,“村人有疾,饮而愈之”。庙院东南为山门,有垂带及七级台阶通院。南面为四根通天柱所擎的悬空戏台,下有石窑三孔。庙院四周有附属建筑:西南200米有风神庙;东南200米处有山神庙;庙院东150米处有南北相向的二层小楼房两幢;东侧有古式木结构牌楼一座,牌楼外360级台阶直通山底;楼房东100米处有东北相连的平房12间,为庙祝的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