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土的四大铁牛,与历史记载一至.四牛为蹲状,卧于铁山,面朝大河。《开元铁牛铭》载:“牛元壮硕,厥状雄特。所谓元大武此实称之,观其矫,昂首体蹲而……其处有度,其优甚固。三朝三暮而见黄牛穴如故。且其肤泽晶莹、若灿金彩烂。初阳之照,旭汤乎!自牛之外,有柱有山并铁;为之。牛各有牧,或作先牵,或作回叱,其面目意色各宛然。”铁牛长2.64米,宽1.65米,高1.32米,与现实真牛相似,据此推算每牛身实体在4 立方米左右,重量在25吨左右(包括连体铁山、铁柱在内)。《唐书》载:“每牛重数万斤,”“八牛铸成后,安放在浮桥上游不远处,两岸各置四蹲,夹岸以维浮梁。”
黄河镇河大铁牛由于黄河的变迁,铁牛见埋于河滩泥之中。但铁牛的故事在沿河一带群众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地有句民谣说:“站在城墙往下看,四个铁牛镇河湾。”多少年来,人们谈及此事,津津乐道,但不知铁牛去向,于是便产生出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
相传宋朝的时候,有一次黄河发大水,把铁牛冲到了下游,埋没于泥沙之中,皇帝派了许多贤能之士,都未能把铁牛拉出水面。这时,有一个叫怀炳的和尚,说他可以让铁牛自已回到原来的位置。怀炳让人造大船两艘,里面装满石块,船下沉后,又命人用绳子把牛和船拴在一起,然后搬掉石头,结果,牛随船浮出了水面。这样,把牛一个个拉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
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永济县博物馆文物工作者的建议下,当地政府决定寻找挖掘唐代铁牛。他们通过一年多的考察、勘测、走访、调查,确定了铁牛在地下埋没的位置,并于一九八九年三月八日 破土动工,七月三十一日挖出了第一尊铁牛,到八月七日四尊铁牛全部出土。至此,这一稀世国宝终于又重现于世,再展当年雄姿。
出土的唐开元镇河大铁牛,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和自然风化,但四尊厥状铁牛,仍是矫角昂首,骨架壮硕,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工艺精湛。人们望着它,耳边仿佛响起了铁牛“哞哞”的吼声,交织在九曲黄河的波涛声中,一泄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