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丰寺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寺院由前堂、二堂、正殿及两厢两耳三重堂建筑组成。正殿面宽5间,进深4间,单据歇山顶,其梁柱结构主要采用构架式结构法,全由木料架叠而成,无半点钉楔痕迹。这种独特的工艺,是以木架为骨干,下面立柱,上面为立方檩子构成的骨架,承载屋顶的全部重量。这种结构的建筑,墙壁并没起到支撑重量的作用,仅仅是间隔内外,防御风雨侵袭而已。正殿的头拱结构美观,耸然悬于立柱和横柱的交接处,既加远出檐,美观大方,又能增加梁柱的承受力,把美观与实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正殿大门由18扇木雕门组成,所动雕山水、人物,干姿百态,形象生动,为古代木雕艺术之佳作。
在德丰寺正殿,有明代铸造的金身释迦牟尼佛像一尊,高约两米。殿内还保存陈列了一些珍贵文物,如1957年从兴宝寺迁入的元代木雕佛像,以及清代铜铸高明映卧像。铜卧像是清初土官高明映自铸于康熙年间的一件稀世珍宝,用红铜浇铸,长170厘米、重200公斤,与真人体形无异。高明映不但是一位颇有政声的土官,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他所铸的卧像,以葫芦作枕头,形态安详,工艺精致。葫芦枕和半曲半伸的右膝上刻有铭文,分别为: "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饭不饱,饱德潜呵,眉上不挂一丝丝愁恼,心中无半点烦嚣,只有一味的黑甜,睡到天荒地老"、"屈子曰:众人皆醉我独醒,夫夫人也反是,不中山之酒,醉则千千日。不靡于王事,不劳困其肌骨,胸中贮有烟霞,一睡乃逾三万六干日。"铭文反映了这位在乱世中怀才不遇退隐山林的学者的晚年情怀。殿前排列的一对大理石狮,刀法简练刚劲,色调古朴浑厚,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所赠高明映之物。寺内还保存着大理国时期的《兴宝寺德化铭》和《嵇肃灵峰明帝记》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明代思想家李蛰在任姚安府知府时,曾在德丰寺开设书院,收徒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