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道于公元前250年,在稳定了对巴蜀的统治后, 秦孝文王开始经营巴蜀以南地区。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遗荫千秋的蜀郡太守,又承担了开修僰人道的任务。 僰人道起自僰人道县,溯横江而上,直抵传说中蜀帝杜宇的故乡——“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池泉水的千顷池”即后来的朱提、今天的昭通。石门若堵,绝壁如削,工程极为艰巨,智慧的李冰想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那时的横江沿岸,最不缺的就是树林。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那时的横江沿岸,最不缺的就是树林。采伐一片树林,堆积于坚岩之上,点燃一把火,烈焰腾腾、火火熊熊,大火炙烧过后,坚硬的岩石变得酥松脆弱,开凿僰人道的工程得以顺利进展。据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积薪烧岩,坚硬的岩基上留下了赤、橙、黄、黑、紫的斑纹,从上游朱提江顺流而下的鱼类,都被倒映于江水中五彩斑斓的岩影吓住了, “至此而止” , 不敢越雷池一步。又过了20多年,秦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略通云南,又派常頞把李冰修筑的僰人道向前延伸至建宁,全长达一千多公里。由于山高谷深,河川纵横,施工难度大, 道路宽仅五尺, 故称“五尺道”。
自古入滇有三条路:灵关道(川西入滇)、五尺道又名石门道(昭通入滇),和胜境关。胜境关是元代以来,中原内地入云南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作“入滇第一关”,数百年来这里留下了多少云南人进京赶考的兴奋和京官入滇的感叹。胜境关不仅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见证,也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故有“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神奇景观的说法,在这雄奇界关上,不仅有以天为界的牌坊,以气候为界的石狮子,而且还有以地为界的小溪,以色为界的泥土,这些都让人惊叹不已。这是由于东部从太平洋吹来的冷空气经过贵州高原已经势疲力弱;西向从印度洋吹来的暧空气经过云南高原,也如强弩之末,形成气象学上所称的“昆明准静止锋”,这里正当锋面,所以东面多阴雨,西面多晴天。胜境关的界坊在研究滇黔两省的气象方面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胜境关自元、明、清三个朝代以来,数百年间一直是由黔入滇的第一个重要关隘。明朝初年大兵进军云南,1936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入滇,建国之初解放大军援助云南和平起义,都首先从五尺道这里通过;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盘江源流时曾云游至此,旷杨奇才杨升庵和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都曾在此登临挥毫……
历在胜境关不断修造建筑物,文人墨客填诗作赋,撰联勒碑,形成滇南胜境坊、石虬亭、关隘城楼、古驿道等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