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此地除留下“浔阳”的地名以外,再没有上里或上京闲居的任何记载,唯有浔阳古寺留芳史册。
当阳古寺具体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它系一建筑群,厅堂三进厢房毗连。宋代高士曾为此写诗云:
浔阳古寺久荒凉,倒柱颓梁卧夕阳。
一盏佛灯犹未减,齐天云淡月华光。
诗人所记载的这座浔阳古寺已是“久荒凉”了,可见它的建筑年代还要比宋更远一些,为唐代,或是唐代以前。浔阳古寺虽已荒废,如血的夕阳里静卧着那些倒柱颓梁,但诗人依旧来到这里游览。他的游兴并没有因寺的倒塌而低落,相反,他看出了这里的另一种风味,就地这野蒿丛生之中,那一盏佛灯似乎还在那里亮着哩。它的光亮照耀着漠漠旷野,就象雨过天晴从云层里洒浇出来的月光一样,使这里的一切都依稀可辨。
浔阳古寺就静静地躺在蒿草之间,任江水日夜不息地流淌,任岁月不断地更换寒暑,一直到清代才得以修复,据《桃源县志.营建志》载:“寺久废,每烟雨薄暮,竟犹闻钟声,这颇给人以一种奇特的感觉。明代阙文曾为此写诗一首,题为《浔阳闻钟》:
鹿死灰寒鼎再?兴亡独卧此长年。
纵横铁马金戈世,不改清音落鹤田。
好一个“不改清音落鹤田”!读到此句,谁的耳边不象闻到了那清扬悠远的钟声呢?心情定会被这钟声所激动,思绪也就久久萦绕在这袅袅的余音里。这与“一盏佛灯犹未减”有异曲同工之妙。阙文也定是烟雨薄暮之时在废寺旁来“闻钟”的,因为此句中有“不改”二字。若真是那铜钟发出来的悦耳之声,何必有此二字?可见他也是“犹闻钟声”了。
无论高士笔下的佛灯也好,阙文笔下的钟声也好,都不免带有几分浪漫色彩。与阙文同代的李辂,就曾不带任何华丽色彩去写浔阳古寺倒塌后的真实情景:
僧家遥住翠微间,世代纷更景迹闲。
倒柱荒凉空岁月,斜侵风雨藓苔斑。
浔阳古寺自清乾隆年间复建以后,曾一度十分兴盛,寺内有石雕佛像数十尊,早晚钟声悠扬,远传四方。据《桃源县志.营建志》载:“寺中有井,井中有龙泉剑光,常夜出如星如月,上逼云霄”,这真是浔阳古寺里的一奇!看到那井中射出一道刺眼的剑光,如同一道凝固的闪电,这时谁能不为之惊异!
古寺自复建后经历了一百余年,1974年又被全部拆除。现在来此游览,虽不能一睹古寺盛景,但人们可以从留在两根石柱上的对联去欣赏它的壮观: “灯落云霄璃色焕;钟鸣烟雨偈音长。”对联的作者巧妙地把古人提到的“佛灯”和“钟声”糅合在一起,浓缩成这十四字,同时还融进一种新的成份,这就是钟鸣烟雨之中和尚念经时所发出的时高时低、跌宕有致的唱和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