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广寺,在南岳区莲花峰下。寺名方广寺,取佛说十方广布之意。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后历经各朝代修葺。寺中有宋徽宗写的“天下名山”四字。寺前有一条小溪,寺左有石涧潭,泉水从石上流下,泻为瀑布,坠入深潭,声若钟鸣。这里林泉、山峦秀美,环境幽静深邃,游人至此必有一种“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之说。李白写了一首《游方广寺》诗:“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馨时闻一两声。”其幽深之状,跃然而出。公元1167年冬,南宋理学家朱熹和湖南提刑张栻,踏雪南岳,唱诗作和。七天之中,互相唱酬,作诗149首,其中1/3的诗篇写于方广寺。后由张栻作序,朱熹作后记,汇成一部《南岳唱酬集》,对南岳进行了空前细致的描绘。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这次胜游,特意在方广寺修建了二贤祠和嘉会堂。
其实,朱张“嘉会”的主要意义,并没有表现在这部酬唱集上,而是推动了湖南道学运动的发展。朱熹死后不久,封建统治阶段从政治需要出发,为了确立道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便由皇帝出面,加谥他为朱文公,追封他为太师、国公,下诏让他从祀孔子。以后数百年间,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知识分子必读的课本。科举考试不按他的解说做文章,则被视为异端邪说。朱熹及其道学被抬到这么高的地位,他曾到过南岳并在这里讲过学,当然也就“青山有幸”,成了儒家的胜地了。到了明朝,就在本为佛教地盘的方广寺,建起了一座二贤祠,并将朱、张的神主供在祠中的嘉会堂上,让他们长远享受儒家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