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书院虽然没有像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一样名闻全国,但能经受世事的变故、霜雪的摧残而完整地保留至今。桐江书院坐落在离千年古镇皤滩不远的板桥村,这里有仙居的母亲河永安溪穿境而过,这里有叠翠辉映的座座秀山养人眼目。山美水秀的板桥村,在偶然之中也必然地成为唐代诗人方干的归隐之地。方干虽然在唐诗之林里诗才出众,但却屡屡被拒之科举之外,报国无门的才子心凉如水地别祖离乡,来到仙居板桥,倾家举囊,兴办学塾。他希望用清丽的奇山秀水,来慰藉多梦的心灵,让江南淳朴的民风,吹涤内心萦怀治国之志的郁闷。
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在台州任职期间,也欣然来桐江书院讲学。朱熹是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18岁登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官至宝文阁待制。宋代理学经过朱熹的综合和总结自成规模与体系,其学说被视为理学正宗,深刻影响着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朱熹在儒学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孟,其门生则称他为“万世宗师”。
朱熹在桐江书院讲学时,得知当年小小的方氏义塾,建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书院,不禁感慨万千。他欲握笔题字,但看到王十朋送的“东南道学世家”、“理学名崇”两块匾额,已抒了胸中之意,便一时无从下手。他抬头眺望书院对面鼎立的三山,积翠映天,便挥笔写下“鼎山堂”三字,希望桐江书院这座文化的授业讲堂,如鼎峙之山坚不可摧,如鼎峙之山牢牢地撑起文化蔚蓝的广袤天宇。